兄弟第一秒法,只有‘一总费心’四个字儿,还求你给我想法儿吧!”郭掌柜还礼不迭道:“你别这么猴急。你且坐下,我跟你说。”(清.曾朴《孽海花》)
上例中的短语“我跟你说”虽然是单独使用,却有实在意义,只不过所要说的对象因下文而省略了,其完整形式是“我跟你说个法子”。
作为话语标记的“我跟你说”在清代时期开始萌发,民国时期的用例也极少。如:
(35)老道吓得魂飞魄散,说:“仙姑不要生气,你听小道,我天胆也不敢拘你老人家。只因周宅请我来给工资治病,把仙姑请来。我跟你说,哈哈哈。仙姑,必是在深山幽谷之中修炼……”(清.佚名《济公全传》)
(36)“兄弟!咱们哥儿俩一见如故。我帮着你偷马怎么样?”“那我谢谢!我还没领教兄台您……”“我跟你说,你知道城里头钦差大人驻马了?”“听说了!奉旨的钦差年大人奔四川,开仓放赈。”(清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不难发现,话语标记“我跟你说”实际上来源于表实在意义的完整小句“我跟你说X”。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我跟你说X”通常与后面的话语处于同一话轮内,而“X”与其后代表具体话语内容的语句形成同指关系,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说话人完全可以直奔主题,直接讲那个事、说那句话,于是“X”成为羡余成分从原格式中脱落,使得原格式词汇化为不含宾语的“我跟你说”固定形式。这种结构上的冗余性使得“我跟你说”有了进一步虚化的可能。
“我跟你说”在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互动主观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互动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在脱落宾语的“我跟你说”中,当介词“跟”引进言谈者“我/你”时,言谈主语“我”与核心动词“说”结合的“我说”很容易呈现出从动作义向情态义的主观化倾向,而插入的介宾成分“跟你”突显了听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地位的非对等性,在主观化及互动主观化的作用下,说话人凭借这种非对等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以强调的手段,引导听话人重视并接受说话人的认知、主张。于是,作为典型话语标记的“我跟你说”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把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形成过程归纳如下:
短语“我跟你说X”非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话语标记“我跟你说”
词汇化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
(羡余成分“X”脱落)
六、小结
“我跟你说”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表强调作用的话语标记,它是从一个意义实在的完整小句虚化而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词汇化和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这反映出话语标记是反复运用的话语成分规约的结果。作为汉语口语话语标记的一例,“我跟你说”反映出话语标记的共有特征,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深入研究。
注释: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2]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