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者
远程教育资源是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展开对话的载体,资源存在的意义是与读者进行“视域融合”,使用者的每一次理解都是资源意义生成的一部分,无意义生成的资源是无效的。因此,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者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设计,使资源更好地被使用者所理解,做到和使用者的意义“融合”。在这里资源建设者进行的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对资源提出修改,在与学生的“视域融合”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同时,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不仅仅是掌握了教育技术的“技师”,而且是能和使用者进行精神交流的人,他在和其他建设者的分享合作中与使用者进行文化层面上的互动,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理论境界,在资源的建设中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
接受理论将所要理解的文本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作家所写的语言符号存在的形式就是“第一文本”,它是静态的,是有待于读者去解释进而接受的文本形态,读者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学素养、想象力等个人状态通过阅读所建构的文本为第二文本,一部文学作品的功能体现就在于实现“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的转化。同理,远程教育资源的价值只有当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时才得以体现。
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在学习前均有着对知识的期待,其本身也储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他们都积极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与资源的建设者进行理解融合。但是由于不同背景的资源使用者建构理解方式的不一致,资源本身就具备了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不同层级的“期待阀”:普通层次的学习者能在对资源的理解中获取一般性知识,完成自己对学历的追求或一般技能的提升;精英层级的学习者能在对资源的理解中获取高级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实现更高层面的自我提升。
“失落”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由于作品创造的审美意象与读者心目中的审美标准反差太大而产生的审美失落体验。“失落”有着双重的审美特性,能改变审美主体的艺术理解能力,也可以对文本实现更加开阔的理解。借鉴这一认知,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资源不应该仅仅是资源建设者对知识精准的呈现,而是在它的知识网络和意义结构中安插一定的“空白点”,引起使用者的“失落”,激发他们对资源的揣度、探究和填充。
(三)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者
理解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它指的是揣摩、体会和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意。那么,在远程学习中,理解是如何发生的呢?人的理解活动不可能从虚无开始,都有受到实际的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产生对资源的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对资源的成见,有了成见,就有了理解的可能。“随着这些命题被逐次展开,理解的观念从狭窄的认识范畴的历史误解中走出,回归到它涵盖的人的全部历史存在”。理解和资源的使用者之间关系密切,首先体现在使用者对自身的理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素养的提升,更是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对精神的诉求与满足,使用者这样的诉求与满足是对自我的超越,生成新的意义;其次,使用者对资源的成见是理解发生的前提,而理解又构成学生学习的基础。最后,理解是使用者和建构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远程教育中,资源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关系平等,他们之间要发生有效交互,是必须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那么,在理解的视角下,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者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首先,在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者是理解的主体。使用者的理解是远程教育之所以存在的关键,如果使用者没有动机对资源发生理解,远程教育无从谈起,远程教育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生命意义的人。使用者的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是自身生命意义构建者,资源的使用者通过自身与资源的理解过程中不断的生成新的成见,不断的构建自身的意义,使自己超越自身已有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四)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组织形式
传统的远程教育关注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重视知识的占有、获取。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组织形式关注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体验,关注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和完整人格,注重建构者与学习者的情感沟通、心理置换、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等,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主张给学习者进行分层,分类进行“导学、促学、助学”,使人人都有兴趣,都能各取所需。远程教育的异地不同步形式本质上是分层组织的一大优势,然而由于目前远程教育提供者缺乏从整体上进行布局的能力,致使学习者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参与,这正是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极力想要改变的。
四、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结构模型
为了探究如何引导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使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双向结合,作者尝试建构如下结构模型:
 
它发生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者对使用者的预期与分析。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