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学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与教学模式的对应关系(如图6所示)。
论文关键词:中学化学,网络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原来的“粉笔+黑板”这一传统教学工具和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已愈来愈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以及各种教育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的不断涌现,使世界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这里最有影响的技术趋势之一,就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的出现。它对现代教育观念产生的重大影响已无法忽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课本、图书馆借阅、实验操作等有限的途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检索数据库、专家教学系统自测自学。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未来的教育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必须接受更新和换代,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网络化教学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并带来巨大挑战。
二、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开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它可以较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情境体验、学习是一种协作过程、学习是一个会话过程、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过程。
在网络教育的新形势下,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设计和开发有自身特色的网络课程显得非常重要。
网络课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创设教学情景、意义建构、交互性。教学要积极创设“以真表情;以趣、疑入境;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景。[2]问题情景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模式,熟知教材知识体系,特别是要熟知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特长,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使设置的问题既包含了学生熟知的某些现象、概念、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使学生单凭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简单的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欲罢不能、欲行不能”的“愤悱”心理状态。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中学化学网络课程中的实验情景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白色金属变成银白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由绿色变成了黑色;酸碱盐相互间的变沉淀反应等等论文服务。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过老师的开发和完善,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同化”与“顺应”。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意义建构。
叶澜教授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交往,简单地讲,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交往研究蕴含着人们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这种理想意图即在于通过交往的规范性达到塑造学生个性与整体的和谐发展目的[3]。因此,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4-6]我们设计的中学化学网络课程就是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网络表现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三、中学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化学作为中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教学模式,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更是一门创新性课程。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使化学教学改革有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为使中学化学的教学拥有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条件。因此,探讨中学化学网络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必须完成的课前任务。在遵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学化学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中学化学网络课程的结构[7-9]。(如图1所示)
(研究性学习模块)(基础性学习模块)
图1 中学化学网络课程结构
网络课程的登录系统主要提供学生、教师以及其他用户一个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的功能,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登录可以记录教师浏览编辑网络课程的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以及考试情况等。
网络课程的结构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研究性学习模块和基础性学习模块。
1、研究性学习模块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中学化学网络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索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块主要由课题学习系统和教学反馈系统组成。
(1)课题学习系统
课题学习系统主要由留言板、课题库、案例库、协作室、答疑室和讨论室组成。
①留言板
留言板类似于学生与教师共同拥有的一块黑板,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毕之后,或是学生在学习某一个单元知识之后,重新获得了知识,有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看法,或者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弄清楚,这时都可以将自己想要发表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写在上面,其他的人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并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回答,回答的内容也发表在上面,这其实是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实时的讨论环境,大家可以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共同解决了问题,共享大家的智慧。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同时它是面向所有用户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单对单的交流。这样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言提供了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②课题库和案例库
课题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式学习环境。课题是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调研精选的,不同类型的学生配备不同的课题。案例是围绕课题通过调研编辑的。通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完成课题,一套案例对应一个课题论文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案例,以不同的分析方法、途径解决课题。同时要为学生在有分析障碍时提供不同的提示,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对于讨论频率高的案例,系统将自动记录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以便于老师集中力量指导难点,并收集各种分析途径,经过整理后制作出案例分析网络课件。此外,老师分析了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后,可以通过留言板及时向学生公布,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达到高效学习。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交流,完成某一道课题,这种形式特别有利于网上无约束力情况下的教学。设置课题库和配套的案例库,是为了便于应用探索式学习模式,其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探索式学习模式)
图2
探索式学习模式一般由有关教育专家设立一些适合于特定学习对象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题、项目或作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科问题,通过网络发布,启发、引导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计算机能够按照每个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分别组织教学和制定教学进度,甚至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模式,提供适于他们的教材和活动。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而且,这种模式可以简单到通过电子邮件功能实现。例如:设计一个课题实验,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少量NH4HCO3和Na2SO4。学生选择课题实验后,可以独立探索完成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如何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NH4HCO3和SO42-;提供资料:①欲从氯化钠晶体中除去NH4HCO3,可以加热或加NaOH溶液的方法,②欲除去杂质中的SO42-,可以采用加入BaCl2或Ba(NO3)2试液的方法;提示信息:先除去NH4HCO3,还是先除去Na2SO4。不同的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但总有一种是最最佳方案。反馈信息:先除去NH4HCO3(加热分解法,不留任何残余物),后除去SO42-为上,而不采用加NaOH除NH4+方法;要判断NH4HCO3是否已除净?以不再产生NH3为准(用HCl检试)。随后,将热后的氯化钠晶体溶于水,加入BaCl2[不采用加Ba(NO3)2,以免混入新的杂质NO3-];怎样判断SO42-是否已沉淀完全?宜采用了以少量滤液,加入Na2SO4溶液,观察如出现如白色沉淀(滤液变浑浊),表示沉淀完全,或往少量滤液中加入BaCl2溶液,如仍保持澄清,表示沉淀完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从知识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理论基础,为实验操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