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原因途径效应_双重效应

时间:2011-07-0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并脱离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地方政府积极主导城市化的动力何在,行为机理如何,以及行为产生怎样的效应?这一城市化的推动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将通过分析,提出对我国进行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有益结论。
论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城市化,土地利用,双重效应

 

一,地方政府与我国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1]城市化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一般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难以隔离的孪生物,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产生的自然过程。城市化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在没有其他外力如政府强制性因素干预的情况下,并不存在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本身将使得城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的城市化是否遵循了与工业化相匹配的发展路径呢?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90年代末之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保持一致,二者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双重效应,城市化基本呈现为由工业化带来的自然较缓发展过程。但是,90年代末以后我国城市化开始明显的超越了工业化,呈现出脱离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趋势。虽然根据雷诺瑟姆(R. M. Northam)“S”曲线,城市化率达到30%会呈加速发展态势,但这一结论仍是建立在产业结构加速转换的基础上,不能解释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明显背离。而实际情况是,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各地政府都开始介入城市化,地方政府通过城市、产业规划以及直接参与投资等方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规模,使我国城市化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过程,有学者称之为“利益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2]

城市化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比较图

注:城市化=城镇人口/总人口;工业化=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地方主导城市化的行为机理

从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来看,产业结构转换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论文格式。[3]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作为促进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个推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城市土地出让的多种经济行为来主导城市化进程的:

(一)推动土地性质的转变为城市化创造条件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为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推动土地性质转变的主观意愿,并且在现行的土地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具备改变土地性质和功能的能力。在城市土地出让的前期准备环节,地方政府通过征地突破了土地“二元结构”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束缚:一方面为农村资源向城市转移提供了足够的聚集空间,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创造了必要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也在客观上加快了城市郊区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推进城市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化进程往往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过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基础,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对城市规模具有扩张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企业、人口、资本向城市集中,进而影响城市的投资、生产、收入状况,最终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一般来说双重效应,哪个城市政府有效地提供了符合人们偏好的公共物品,哪里就会有较多的要素流入,反之,就会面临着要素流出的状况。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优质公共产品,通过增加“城市供给”加快城市化步伐。

(三)招商引资与工业园区集中推进城市化

薛风旋、杨春(1997)提出了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4]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价格与政策优惠来进行招商引资,随着外资的进入以及相关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在工业化和集聚经济效益的推动下,一些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地方政府开始对这些开发区进行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化管理,城市化趋势已不容回避,如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等都已成为城市的新市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效应下,一些省级和地级开发区也纷纷驶向了以工业园区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因此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拓展工业(高校园区)成为了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普遍青睐的一条捷径。

(四)房地产业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保障

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是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加快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不仅能满足城市住房的需求,而且能完善城市居住和创业功能。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具体的城市规划,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为城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推进城市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双重效应

(一)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

Lucas(1988),克鲁格曼(2000)等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发现了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角色。周振化(1995)认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轴心”[5]。H钱纳里(1988)、Henderson(2000)、Bertinelli和Strobl(2003)都证明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国内学者如许学强(1988)双重效应,成德宁(2004)也证明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NP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关系。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是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经济增长可以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交易成本降低及交易效率提高,聚集经济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加速经济增长。杨小凯(2000)利用超边际分析工具建立起简化的城市化模型,认为城市化导致分工进一步深化,形成专业化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王小鲁(2002)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是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到相对高效率的部门,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是城市规模优化和投资需求拉动。[6]正是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成为了其追求经济增长的一个过程和手段。

(二)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可持续利用

(1)城市化与集约用地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城市化与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不矛盾论文格式。相反,合理的城市化过程不仅不会造成土地浪费,恰恰是一个节约土地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农村人均用地相比,城市土地集约度较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密度提高,人均建设用地低于农村,且居住较为集中,城市建筑物的容积率高于农村地区,城市规模与人均所需的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呈密切的相关性:

城乡人均建设用地比较

城市化居民点类型 特大城市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建制镇村庄

城市化人均建设用地(m2) 74. 6 88107.9 142.7 149I55

资料来源: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所以从长远来看,城市化与土地节约利用是一致的。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干扰下,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消耗程度的关系类似于倒“U”曲线状:在城市化初期双重效应,城市扩展的方式是以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途径为主,城市现有国有土地并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合理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土地消耗程度的上升;在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会由粗放利用逐步转变为集约利用。随着城市的中心功能增强,大量农业人口集中到城市,客观上达到了保护耕地、减少土地浪费的效果。

(2)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特点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呈类似于倒U曲线的关系,但这种分析是基于城市土地靠市场机制配置并集约利用的假定。当地方政府介入城市化中,由于其用地具有软约束性,建设用地取得成本极低,依靠地方政府自觉集约用地是不可能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土地存量利用不充分与增量持续增加并存。地方政府主要不是进行内涵式的旧城改造,而是倾向于不断扩大城市规模,要么建新城,要么在城市的外围建开发区,偏好于“摊大饼”的外延扩张模式,具体表现为:

①城市用地偏好平面扩展,缺乏立体规划,城市容积率偏低。城市政府靠不断修编城建规划来扩大建设用地范围,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以6.18%的速度扩张(如下图)。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地面积已达133平方米,比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最高限额超出33平方米。城区容积率偏低,我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3,建制镇小于0.2,而国外的一些城市则达到和超过了2.0。此外城市高层建筑所占比例较小,对城市土地的三维开发不够,忽视了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开发。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图

②新开发的城区粗放用地。各地大量兴建各类开发区、园区,乱占耕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到2005年止,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双重效应,规划占地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3.1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经过整顿,国家和省级开发区还有1568个,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在超过了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总面积达360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中,有45%的土地是闲置的,由此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解决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问题的主要意义_毕业论文模板
下一篇论文: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危机公关语言_应对策略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