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述研究

时间:2016-02-23  作者:李 钢 杜明义
  3.3提高人力资本,培养新型农民

 

米小林,周裕娟(2006)[18]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建立农民教育体系,实施农民教育工程,通过对农民职业技术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靠技术创新和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余忠淑(2007) [19]提出边远山区的日制生应加大推行寄宿制教育力度,深入推广3+1模式教育,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普及与执行,降低辍学率,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加强农民的卫生和健康的饮食教育,改善居住和饮食条件,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和新农村实践的锤炼,让农民在提升的乡风文明中感受新农村的好处,不断成长,成为有技术,有思想,懂法律,身体健康的新型农民,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自己的、自觉的发展要求。

3.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梁旭辉、张永丽(2006)[20]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本民族、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或非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厚实的产业支撑,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 要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产业链,让农民充分就业,促进二元结构及社会结构的转变。西部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有独特的山川地貌,可发展农村民俗旅游,通过民俗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达到生活宽裕。郭俊华、廖乐焕(2007)[21] 王竹林(2006)[22]认为,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这一结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值比例的上升、农业产值比例的下降,这是工业化过程;二是农村就业人口比例的下降和城市就业比例的上升,这是城市化过程。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吸收和转移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5实施可持续发展

王竹林、李盛竹(2007)[23]认为西部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荷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急功近利行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除了强调农业本身的发展, 还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完善,注重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卿向阳(2005)[24] 南文渊(2007)[25]提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完整统一的工程,实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3.6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王科、黄朝宾:(2006)[26]认为地方政府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高于”。除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外, 更关键、更重要的是调整存量, 提高其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为解决政府资金不足, 政府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适量的龙头项目, 通过引资或融资把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导入农村, 或在群众志愿和确保双赢的前提下合理集资。改革金融体制,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回避农业项目的做法, 建立起支持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机制和政策性扶持机制。

4 对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简要评述

以上专家、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为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总体上看,研究还不充分、不全面。一是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 更多地从理论层次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分析,还缺少实践调查,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有力证明;大多数研究还没有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农民的内在需求出发来思考,研究者和农民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许多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就显得空泛,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村与村之间有其特有的组成方式、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目前发表的文章还缺乏差异性分析,很难提出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对研究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需要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民族、宗教、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形成理论和切实可行措施,对于研究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建设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还没有充分显现,需要在实践在不断总结和深化认识。总之,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将有助于增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保乾.西部民族区域开发的社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01).
[2]吕惠云.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析[J].楚雄师院学报,2006(12).
[3]杜平主.西部淘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80.
[4]董棣.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云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 今日民族。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国老年妇女再婚问题初探一种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
下一篇论文:国外土地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