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重庆现代土地制度模式探索创新研究_城乡统筹-论文网

时间:2014-01-22  作者:何侍昌

论文摘要: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给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是,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和风险,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监管有力、流转顺畅、安全保障的农村现代土地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资本化、规范化、特色化进程,促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健康有序发展。
论文关键词:土地改革,土地流转,重庆模式,现代土地制度,城乡统筹

土地制度是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和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监管有力、流转顺畅、安全保障20字方针的现代土地制度,就是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土地资本利用制度。本质是土地商品化,把土地作为资源并向资产经营转变,实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向生产要素功能的转变,让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核心是土地承包产权化,非农用地资本化,失地农民保障化,农户宅基地物权化,土地流转市场化。目的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基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农村土地改革实践,分析研究重庆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创新符合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实际的农村现代土地改革的重庆模式。

一、现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重庆是中国的缩影,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是重庆的实际,“一圈像欧洲,两翼像非洲”是重庆的现状。因此,先行先试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催生了现代土地制度发展。

(一)动因分析

重庆是我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唯一全区域试验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农村土地改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如图1-1-1。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1-1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动因分析

1、土地功能转型的客观要求。就土地本身的特性而言,土地具有经济、社会、自然三大属性和资源、资产、资本三大功能。1984年以后,随着农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高,农村生产力显著改善,土地政治稳定功能逐渐向经济发展功能转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土地资产、资本功能的发挥,“民工潮”背后的土地利用粗放、土地撂荒与土地利用无政策、集约开发无土地的矛盾越演越烈,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的愿望与日俱增,明细土地产权,建立土地市场,兼顾社会公正,提高经济效率的要求日趋合理,成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

2、试验示范改革的客观要求。重庆是中国的缩影,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负增长现象十分明显。如1997、1998、1999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8.5%、3.4%、2.2%和1.9%。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土地制度缺失。一方面,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承包机制,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重庆市以10%的农业产值,支撑着53.3%的农村常住人口。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只有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抵押、转让等权利,土地资源与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才能优化配置,才能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城乡互动,产业融合机制。

3、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重庆地处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土地贫瘠,用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人均耕地面积1.05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75.5%,世界人均耕地的28%,且以单个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国际成本收益来衡量,无论是现代技术设备的运用,还是先进技术的推广,都与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有关,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与陕西杨凌等地区现代农业企业相比,生产成本是国际生产成本的2倍以上。为此,加快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农村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客观要求。重庆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截止2008年底,农民工总数达到778万人。其中在重庆市外就业的有720多万人。在农村,农民的房屋没有产权证,土地没有产权价值,想转移进城,无钱无房难栖身,留在农村,土地无价难融资,农业产业难实施。进城务工的农民希望变为市民,进厂打工的农民希望变为工人,务农的农民希望变为产业工人。因而,土地流转迎合了农民工依法有偿转让土地的愿望,满足了土地集约利用要求,避免了土地撂荒、粗放利用等现象发生,促进了社会结构性变化,推动了社会转型和社会职业的转换。

5、加快和率先目标的客观要求。“314”总体部署、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央赋予重庆的新使命,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探索东部沿海及其他地区城乡统筹之奥秘,根本在思想解放,核心在农村改革,动力在土地流转,如成都城乡一体化模式,土地流转盘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有效解决了城乡统筹资金难的问题,助推了城乡统筹发展,成就了城乡一体化伟大事业,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重庆市由于10年库区移民的压力,农村改革力度不大,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始终落后于沿海和成都等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速度较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重庆市公交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规制研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锁定效应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_路径依赖-论文网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