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锁定效应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_路径依赖-论文网

时间:2014-02-21  作者:佚名

论文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本文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和工业区位布局原则分析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机制,以正反馈机制和路径依赖理论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锁定效应,并简析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产业特征,以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反锁定模式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论文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锁定效应,路径依赖,正反馈机制

在全球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出现了一批以美国休斯顿地区、德国鲁尔地区、日本九州地区和法国洛林地区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内,现有以煤炭、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30多个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400多座资源枯竭,2/3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加速枯竭进程。这些因资源采掘、初加工而兴起的工矿型城市均面临着资源枯竭或其他系统、非系统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突破锁定效应,选择恰当的转型模式,从而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

一.文献综述

目前,许多学者已在理论层面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资源型城市如何选择、塑造新的主导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樊集、张业民(2008)认为通过对资源禀赋的探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安排,可以解决资源经济的锁定问题;戴学峰(2008)认为对于那些工业遗存具有丰富价值的城市,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旅游也不失为一条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可选道路;张秉福、聂华林、王宇辉(2004)等均主张通过发展替代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李里特(2004)主张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转型。3.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调整制度供给、转变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课题组(2006)研究认为:应通过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制度性支持;顾贵学(2005)主张应完善税收立法,开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税,改革增值税,制定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罗珺(2007)认为应通过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城市转型。4.城市转型的政策效果评价。程佳怡(2009)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认为:政府预算及政府产业转型政策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教育事业、科学事业投入及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但转型政策效果变量仍不十分明显。

实践层面,德国鲁尔、日本九州等地区已在政府主导型模式的推动下,通过制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发展高新技术替代资源型产业,对原有产业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延长产业价值链等措施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本文从产业层面分析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机制及资源型城市的形成过程,并以路径依赖理论和正反馈机制解读资源枯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形成机制,从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反锁定模式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二.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机制

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舍象了诸如空间、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一系列抽象因素,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匀质的地理平面上,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自由流动,遵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利润最大化的微观企业主体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可以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状态,从而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然而在经济世界的真实图景里,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则是非连续、非均衡的,不同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特定区域内要素相对价格比率的差异(如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比率)。在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中,由自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比率形成了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构成特定区域起飞的经济条件。

在资源开采、初级加工型企业的生产函数中,区域性要素对于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韦伯也于《工业区位论》中指出,不同的企业因其目标函数不同,资源因子、交通因子、劳动力因子在企业的选址行为中具有不同的权重,因此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工业区位布局中遵循了不同的原则。资源开采、初加工型企业,由于工业原料投入量较大,而工业产出品体积相对较小、质量相对较轻,原料指数大于1,同时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所以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这些企业均遵循资源指向性原则,靠近原料供应地和资源富集地区,以节约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由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利润最大化原则激励下的微观企业布局原则导致了特定区域内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产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在长达约30年的时间内,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实现赶超战略,各级政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形式对资源富集地区进行开发,其中资源开采、初级加工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随着资源开采、加工企业的扩张,资源型企业需要吸纳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本投入量的进一步增加导致了周边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从而围绕资源型产业形成一定数量的人口聚集规模。地方政府部门则以工矿型企业为中心,提供相应的供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生活娱乐设施。资源型产业的成长及行业内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也对技术研发、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应的科研院所及生产辅助、服务性机构相继兴建或内迁,资源工矿型城市随着企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重庆现代土地制度模式探索创新研究_城乡统筹-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陕西省土地储备中政府、农民权益得失评价_政府权益-论文网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