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对农户职能进行划分,相应区分了农户产出品中的生产性产品与经营性产品。在改进一个有贸易活动和非均一参数模型基础上,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职能分工的一般均衡结构进行求解。结论如下:农户职能专业化引致的分工经济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力,解决土地流转障碍必须以改进交易效率为内核,基本途径则是通过提升信誉、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发展有效率的农村经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以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论文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超边际分析,新兴古典
1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来又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但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仍处于初级阶段,农地流转率普遍偏低,农地市场发育缓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姚洋(1998)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探讨了土地流转的性质和动力问题,认为土地和任何其他要素一样,流转能够提高配置的效率,进而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陈卫平(200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推动了土地流转。于振荣(2007)从农地使用权流转与农地制度改革角度,对农户的农地经营效益、家庭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涉及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性质、原因、流转模式及存在问题等各方面,但就分析范式而言,新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即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也没有跳出新古典的分析框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将报酬递增和经济组织被排除外,分工的作用被大大忽视了,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农地流转兴起的原由和演进路径并没有从理论上完全讲清楚。
杨小凯[1]和黄有光(1991,1993)等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分工作为一个角点均衡的产生和演进过程,并系统建立了依托于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运用以分工与超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古典框架对农户职能进行划分,在区分农户产出品中生产性产品和经营性产品基础上,分析农户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工引发的专业化经济,进而对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条件提出解释,并从贸易均衡的角度,通过求解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职能分工的一般均衡结构,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着重对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和农地流转和经营的演进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再认识。
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农户职能专业化引致的分工经济
2.1 假设
第一,根据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状况,将流转主体划分为农户、非农户外部经营性业主两大类。由于总体上外部业主占土地流转总量的比重很小,且其参与土地流转也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两类活动,本文将土地流转主体中的内外部业主统称为农户。
第二,如前所述,农户的活动分为生产与经营两大类。设生产包括了大农业[2]范畴内的一切动、植物种养业的生产活动,而经营则更为宽泛,除了涉及到农业经营,比如农业范畴内的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等产前、产后的活动,在本文的研究框架内还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农户脱离土地进城务工或进行的他非农的经营性活动。与农户的两类经营方式相对应,我们将农户的生产品划分为生产性产品和经营性产品农业论文,后者包括从事非农的务工收入和其他非农业产出品,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
第三,设一个只有两个农户的生产系统 ,两个农户完全等同,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农户只有一个时间禀赋约束,农户在有限时间内所生产的东西只受他们掌握的知识的限制,而知识由分工水平决定。对于两个农户,设定如下的两组生产函数和时间约束:
  
  (1)
上式中, 为农户自给的生产性产品的数量, 为农户自给的经营性产品的数量。 为农户出售的生产性产品的数量, 为农户出售的经营性产品的数量。 是 的产出水平, 为 的产出水平。 为第一个农户生产产品 的时间,其他类推。一个人总的时间为 , 为总的生产时间,不考虑工作和休息的两难选择,意味着时间等价于劳动。
2.2 农户职能专业化如何引致分工经济
新兴古典经济学通常将生产一种产品时的专业化水平定义为用于生产此产品的时间份额。为了阐述农户职能专业化如何引致分工经济,进而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我们令 (其中 )表示 生产 产品的劳动生产品率, (其中 )表示 生产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令 表示 生产产品 的专业化水平。运用上式整理(1)式,可以将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表示为单个农户的专业化水平的函数:
, , ( )(2)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