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3年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已经下降到49.1%,不足5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有所增加,尤其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12.20%增加到2003年的29.30%。说明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产业结构已经由解放初期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但是,这些仍然有所不足,与国际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不够。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够合理。从长期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需要继续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需要提高,也就是说,需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6.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按照地理位置,我们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但这种划分存在不足。中西部的内部差别不是很大,但东部各省市间差别较大,如广东与河北。用整体的东部与中西部比较,有可能反映不出地区差异的状况。因此,这里选择了广东、河南、贵州三个代表省份来分析比较东、中、西部的农民收入之比。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形成了由东到西的梯形构成。
中西部经济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之间不仅存在着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1.69:0.94:1扩大到1995年的2.48:1.13:1,2003年的农民收入地区差距与2002年相比有所减小。但是,收入的梯形构成仍然存在。
3.7.农民收入的个人差距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用国际上通行的考察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一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农民收入的个人差距。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个人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1978年以前,农民收入分配基本上是平均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数仅为0.2124。1978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到1987年以前,基尼系数仍在0.3以下,属相对均等阶段。1988年开始,基尼系数突破0.3,达到0.3014进入相对合理的阶段。在此之后,农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开,到1993年基尼系数达到0.3300。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农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有19个在0.2-0.3之间,其余11个在0.3-0.35之间,从总体上看都在基本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经济学中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如果把社会上的人口分为五个等级,各占人口的20%,按他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可以作出表9:
表9社会人口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
    级别占人口的百分比合计占收入的百分比合计
1202066
220401218
320601735
420802459
52010041100

根据表9可以作出图3,在图3中,横轴OP代表人口百分比,纵轴OI代表收入百分比。OY为45℃线,在这条线上,每20%的人口得到2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称为约对平等线。OPY表示收入绝对不平等,是绝对不平等线。根据上表所作的反映实际收入分配状况的洛伦斯曲线介于这两条线之间。洛伦斯曲线与OY越接近,收入分配愈平等。洛伦斯曲线与OPY越近,收入分配愈不平等。如果把收入改为财产,洛伦斯曲线反映的就是财产分配的平均程度。

图3基尼系数图
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用A来表示,把实际收入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用B来表示,则计算基尼系数的公式为:
基尼系数=
当A=0时,基尼系数等于零,这时收入绝对平均。
当B=0时,基尼系数等于一,这时收入绝对不平均。
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大。在1978-1990年间,城镇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185提高到0.23,农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12提高到0.31.这说明1978年之后,我国改变了过去收入平均分配的格局,但仍属于比较平均的。
我们经过测算得出,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农户比重在有一定波动的情况下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35.5%,1995年下降为5.12%,2000年进一步下降为2.64%,2002年为2.16%,2003年上升为2.28%,在2002年以后,农户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考虑到2003年物价上涨指数为1.2。 9/21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