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已经对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绩效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形成重大制约的现状。
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山区省份,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贵州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即收入增长快慢与否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研究和探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构筑贵州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现实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对贵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2.贵州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分析
首先,课题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动的基本态势进行描述,从收入增长波动和收入构成波动两方面考察了农民收入的变化。分成了5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农民收入有着不同层次的起伏。其次,课题就收入的各种不同项目对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我国农民收入存在着几个大的问题:
1.农民收入水平低。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不合理。4.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5.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收益差距不断扩大。6.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7.农民收入的个人差距不断扩大。
农民收变化与农村改革息息相关。随着每一次生大农村改革,农民收入稳定攀升。一般而言,政策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即从政策实施到效果显现,中间有一个过渡期。本课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点,分析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特点。
农民收入不同项目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农民总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又有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之分,对1978年以来的关于农民收入的部分数据进行了考察。分析可得,一般年份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并且收入各组成部分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年际间有较大波动,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贡献率基本上是先增后减。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贡献率相对较小,但是在近期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的贡献率在1985年前呈增强趋势,由1980年的44.44%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81.35%,而1985年后贡献率在1990年增加到82.94%之后逐渐减弱,2003年时降低到58.78%。非农收入贡献率1990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时达到最大值49.38%,1990年后在有一定波动呈下降趋势,1995年至1999年下降迅速,由1995年的47.32%下降到1999年的23.98%。1999-2000年间又有明显上升,2000年时达到26.33%。2000年之后又逐年下降。这也与本章第一节分析的农民收入增长的几个阶段相一致。非农收入贡献率下降的时期也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时期。
表1贵州与全国和西部省、区、市生产总值(2009年)比较情况单位:亿元
地 区
|
生产总值
|
在全国的位次
|
增长(%)
|
位 次
|
全国3353538.7
内蒙古9725.781516.91
广西7700.361813.95
重庆6528.722314.93
四川14151.28914.54
贵州3893.512611.220
云南6168.232412.115
西藏441.363112.413
陕西8186.641713.66
甘肃3382.352710.025
青海1081.273010.123
宁夏1334.562911.619
新疆4273.57258.130
贵州在西部地区位次8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地处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农民收入显得更突出。据统计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89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4.0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74.33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65.16亿元,增长12.6%。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0.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5.6%,金融业增长26.2%,房地产业增长
 
图1贵州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
17.5%,其他服务业增长9.4%。贵州与全国省、区、市生产总值(2009年)相比较位于26位,与西部12省、区、市生产总值(2009年)相比较位于8位。(见表1)
200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2%、37.9%和47.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9个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2/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