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新光子电场波动方程,面临着麦克斯韦电场波动方程的打压
麦克斯韦老夫子,虽然已经逝世一百余年了,但其严密的用数学方程所表达的电磁学理论,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惯性思维,成了科学发展史上的绊脚石。进而,给物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科学家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绊脚石被科学大师改刻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00年,普朗克发现了黑体辐射(电磁波辐射)的新方程,这一新方程,使普朗克成为了量子理论的奠基人。由此,整整18年之后,普朗克才获得1918年度诺贝尔奖;并且,这个诺贝尔奖还是第二年补发的,这类似于小平同志给文革中打倒的老干部们补发工资。1905,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方程,他的运气比较好,在科学界的一片反对声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小液滴实验反而到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因此,比普朗克获奖时间提前2年,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奖。以论文发表之年算起,2008年,笔者发现了光子电场波动新方程。还算走运,论文公开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专家们在其网站上的激烈声讨,一直到今天,饮水思源网站上还剩有7篇评论,不过,最后一篇评论是caodao(笔者估计,应该是上海交通大学曹姓博导)留下的:“厉害,我低头了”。
我们给具有固定电阻的一根导线两端加上电压,进而在导体中建立了一个外加的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这个电流反映了磁场,即导体中的电场与磁场同步而形成了电磁波方程同相位。
问题在于,人们普遍地把位移电流当成是没有电荷在移动。笔者导出了光子的电场电荷不是零,而且是取决于光子能量的正电荷,光子原来的老波动电场方程,其物理意义也就自然地解开了:当光子的正电荷,不断地在向上的方向出现时,会产生一个方向向上的电场,这个电场就是麦克斯韦导出的电磁波的电场;可是,当这样的正电荷消失时(转变成动能磁荷时),又可以等效地看成从下面来了负电荷而把光子正电荷中合掉了,这相当于一个反方向电流,这个电流产生了一个反方向电场。这样,方向向上的电场与正电荷消失时的反向电场,在光子运动的任何位置,正好在时间的平均效果上为零。所以,笔者才会在光子的结构原理中,忽略麦克斯韦导出的电磁波电场。
3·7 光电效应现象的力学原理
当光束照射到某种金属板上时,金属板中的自由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而成为光电子,当光子的能量高于此种金属的电子逸出功时,光电子会飞离出金属板而形成光电流,这就是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从光量子的能量角度成功解释了光电现象,从而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关于光电效应现象的物理细节,至今人们仍不清楚,未能从力学角度解释光电子的产生过程。
由于电场斥力作用,我们可以让两个电子接近,但是不能把他们合而为一。由于光子的电场与磁场波动曲线上分布着正电荷与磁荷,所以两个光子的电场电荷与磁场磁荷只能各自存在,不能合而为一;这也就使得金属板中的某个自由电子,只能遇到一个光子,而成为光电子;所以,当我们用低于金属逸出功能量的光子做光电效应实验时,无论怎样增加入射光的强度,也不能产生光电流。
动能电荷占有光子一半的能量,将在其周围空间产生一个电势。当动能电荷出现在磁场弦上时,在动能电荷传播的1/4波长位置,又将会转变成动能磁荷,此时的电势为零。这样,在动能电荷向动能磁荷的转变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电势差(电压),这个电压产生的电场,会对电子产生一个非常大的电场引力。详见笔者2008年发表的论文中光电效应现象的力学原理部分。
4 引力波就是负电荷电磁波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乃至低频振荡;这些人们熟悉的电磁波都能被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所吸收,所以说目前人类所掌握的这些电磁波知识,都是关于带有正电荷光子的知识,而对于负电荷电磁波来讲,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其实,负电荷光子的电流与磁流波形跟正电荷光子的电磁场波形完全一样,左手定则也适用;这样,我们也就有了认识负电荷光子的理论基础。
负电荷光子的电荷与磁荷波动曲线正好与正电荷波动曲线相反,由于篇幅上的原因,本文对之不再详述。
正电子发现后,有力地证明了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反物质理论,狄拉克因此获得了193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在实验室里,人们利用高能量的伽马射线,人工能够获得的反物质有: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氦核等粒子。
既然正电荷光子是由物体中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吸收而又发射出来的,那么,负电荷光子就是由反物质的核外正电子发射出来的。笔者认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天体暗物质就是由反物质构成的,其反氢云所辐射出来的光就是负电荷光子。暗物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引力巨大,以至于把其他天体辐射来的光都给吸进去了。负电荷光子在正物质世界中的性质主要有如下4点:
4.1 对物体的引力作用
前面在论述光电效应现象的力学原理时指出,光子的引力作用是光子的动能电荷Q0通过其电场实现的。这样,负电荷光子也就对其撞到的另一物体中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引力。
4.2 对正物质物体来讲,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
由于负电荷光子与电子都带有负电荷,电场斥力让两者不能接近而合二为一,这也就是说电子不能吸收负电荷光子的能量。原子核的直径只占原子直径的约万分之一,负电荷光子(主要指光子的动能电荷)因其运动的波动性而很容易绕过物体中的一个个原子核,不客气地讲:负电荷光子很容易穿透目前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
4.3 目前人类所制造的电磁波接收装置都属电子接收设备,电场斥力使其无法接收负电荷电磁波,核外电子因不能接受负电荷光子而让人类感觉不到大量负电荷光子的温度(能量)。
4.4 在正物质世界里,物体所辐射出的负电荷光子的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物体中的原子核既然吸收了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负电荷光子,吸收了负电荷光子的原子核也应该有一个能量平衡状态而发射负电荷光子,对由大量原子构成的物体来讲,原子核发光也应该是几率相等的,这也就是说物体辐射出的负电荷光子在各个方向的能量是相等的。温度反映的是组成物体的分子的平均能量,这个能量实质上还是分子中的电子的能量而不是原子核的能量。物体辐射出的正电荷光子与物体的温度才有关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辐射能增加,再明确点说:太阳是反物质物体的黑洞。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朋友自己也会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负电荷光子对物体中原子核的电场引力就是万有引力,重力场的场量子就是负电荷光子。反物质物体辐射出来的光都是负电荷电磁波;对于正电荷光束来讲,反物质物体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暗物质。——正电荷光子是反物质物体的引力场量子。
负电荷光子进入两种不同的传播媒质,同正电荷光子一样,也发生折射或反射现象。正是因为来自地心方向的重力场量子在沈阳怪坡下面发生了反射,所以才会发生怪坡现象。反过来,沈阳怪坡现象有力地证明了重力场就是可以发生反射现象的电磁波。(全文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