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颜色词的翻译——颜色词与语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英汉两种语言都分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两个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极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颜色词。古今中外,不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这其中都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颜色词,因为颜色词可以表现或衬托语境,能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在平日教学中,学生遇到颜色词时也会因为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表达习惯而无法准确的进行翻译,因此,要想尽可能准确的翻译颜色词,必须结合语境和各自的文化习惯。
关键词:颜色词,翻译,语境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渗透于语言的各个要素之中,尤其是词汇这一基本要素。英汉两种语言都分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两个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极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颜色词。颜色词作为词汇的一个类别,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颜色词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习语中,在文学作品中也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是中英两个民族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两国的文学作品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不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这其中都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颜色词,因为颜色词可以表现或衬托语境,能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在平日教学中,学生遇到颜色词时也会因为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表达习惯而无法准确的进行翻译,因此,要想尽可能准确的翻译颜色词,必须结合语境和各自的文化习惯。

在汉语中,有的颜色词的词义涵盖面很宽,英译时一定得根据上下文准确的判断词义后再进行翻译。例如,在汉语中,颜色词“碧”可表示绿色、蓝色和白色等多种意思。“碧空”是指“蓝色的天空”,因此应译为the blue sky;“碧玉”是“绿色的玉”,可译为the green jade;“碧云”指的是“白色的云”,译为thewhite cloud。汉语中的另一个颜色词“青”,也有很多种意思。作为蓝色这种意思时,有“青天”“青空”等,都表示“蓝色的天空”,因此可译为the blue sky;“青”还有绿色的意思,如“青菜”表示的是“绿色的菜”,译为the green vegetables,“青椒”可译为thegreen pepper,“青山绿水”则应该译为the green hills and waters;“青”在古代还有“黑”的意思,“青丝”指的是“黑头发”,可译为the black hair,“青布”是“黑色的布”,可译为the black cloth。此外,“青”在形容人的脸色时,还常常表示灰白的意思。例如“他气的脸发青”应译为His face turned pale from anger。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问题和犯错误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汉语的文学素养,以便准确的了解汉语语言文化,进行翻译。

在汉译英时,我们往往会碰到一种汉语颜色对应很多的英语颜色词的情况,这就需要译者要熟悉了解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用法,这样才能在翻译时有一个恰当、正确的选择。例如汉语中表示人的肤色用“黑”或“白”,而在译成英语时则不能用black或white,而是用blond(blonde)或dark 。在英语中,blond(blonde)和fair通常是用来表示金黄色或浅色头发、白皮肤的人,dark用来表示棕色的皮肤。但如果是晒黑的,就不能用dark了,而要用tan。比如“她晒的很黑”就要译成“Shegot a good tan”,而不是“She got a good dark”。当white在英语中用来修饰脸色时,通常是苍白(pale)的意思,而不上皮肤白皙,而汉语中表示不健康的脸色或情绪激动受到刺激时的脸色时,除了用“苍白”“煞白” 等一些和“白”有关的颜色词外,还通常用“黄”“蜡黄”等等一些和“黄”有关的词语,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表示脸色不一样的地方之一。英语中偶尔使用sallow(淡黄色),yellow(黄色)来形容这种不健康的脸色。例如鲁迅《奔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觉得她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这句话在译成英语时被译成Her face struck him as paler and thinnerthan before。这里,汉语的“黄”就翻译成pale了。再比如“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这句话也翻译为Her face turned ashy pale like a corpse…,同样是这个道理。

修饰不健康脸色的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不相同,同样,修饰健康的脸色所用的颜色词也是不一样的。汉语中表示健康、红润的脸色通常会用和“红”有关的颜色词,如“红扑扑”“红通通”等等。而英语中修饰健康脸色的词与red没有什么关系,却与性别有关系。英语中通常用ruddy这个词来修饰男性,如ruddy checks(红润的脸颊),而修饰女人和小孩通常rosy。此外,汉语中说“红色的的嘴唇”,英语中也习惯用coral lips来表达。汉语中说“白头发”,英语中说 grey hair或grey-haired。类似的情况还很多,例如:红糖——brown sugar(raw sugar),黄油——butter,红茶——black tea,红木——black wood,黄酒——yellow ricewine,红酒—— port wine(red wine),红宝石——ruby,红绿灯——traffic lights,红鲤鱼——paradise fish of China,绿宝石——emerald,蓝宝石——sapphire,白熊——polarbear,白菜—— Chinese cabbage,白蚁——termite,等等。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英两个民族在观察事物、给事物命名或描写事物时,着眼点是不同的。有的重颜色特征,重颜色的联想意义,有的则不然;或者着眼点相同,但所得颜色印象却并不相同,因此表达同一事物时用了完全不同的颜色词。这些都是和该民族的文化个性、语言形成的历史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颜色词的文化因素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结合语境,正确、准确的翻译。下面引用一些在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运用和翻译的例子,并简要说明一下具体的运用。

1.他穿着一身浅灰色底子淡蓝色条纹的西装,打着一条玫瑰红的领带。

He was dressed in a suit of a pale-grey material withpale-blue stripes and arose-red tie.

原文中的“浅灰色”“ 淡蓝色”“ 玫瑰红”都是英语中常用的颜色词,因此直译就非常合适了。

2.服装再不是灰色的,一律是草绿色的,和春天田野的色彩一样,娇嫩美观。

The uniforms were no longer of grey cloth, but weregrass green through-out, as delicately and attractively colored as the fieldsin the spring.

原文中的“草绿色”是为了表达颜色的鲜艳、明亮,又和春天相呼应,因此可直接翻译为grass green。

3.封面和封底是重磅的米色道林纸,边上打上两个眼。

The covers were of heavy weight, buff-coloredcalendared paper with two holes punched in the edges.

原文中的“米色”在英语中不常用。对于英国人来说,描写淡黄色他们更习惯用buff的颜色,因此,译者将汉语的“米色”换成英语buff,就更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有利于英国人体会这种颜色。

4.他激动的脸通红,冲进办公室。

Flushed with excitement, he hurried into the office.

在例4中,可以看出原文的颜色词都和脸的“红”有关,但在译文中用的词却不一样。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表示面色的红词,rosy多用于女人或小孩,ruddy则用于男人。那么,其它修饰脸部表情的颜色词在英语中是不是也有区别呢?答案很明显,的确存在着区别。像to blush, to redden,以及to color up之类都表示因羞愧、狼狈或窘迫而脸红,而to flush则表示因兴奋、喜悦、刺激而脸红。可见表示颜色的不同词语或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含义时,译成英语时要加以区别,正确翻译。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相当多的颜色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一个颜色词往往能兼指一种以上的颜色概念,这就给翻译增加了一定难度。如果翻译不妥当,不仅原文的神韵会有所减损,甚至可能连意思都表达错误。那么就要求我们要遵循翻译理论的标准,在翻译这些颜色词的时候要弄清上下文意义,结合语境、各民族文化表达习惯来选择尽量贴切的词语来翻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颜色在译文中得到生动准确的表达。

参考书目:

1.《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陈宏薇 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刘宓庆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 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英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办 1997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外来词介入现代汉语的问题
下一篇论文:浅谈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