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翻译不确定现象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对原语理解的正确与否以及对目的语中的表达准确与否。对等词汇的缺失是造成文化的翻译不确定现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翻译,翻译不确定现象
 

引言 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对原语理解的正确与否以及对目的语中的表达准确与否。正如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耐达曾指出所谓的翻译也就是在目的语中再造与原语最佳对等的信息。(2004:83)但由于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过程中实现等值或等效翻译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样一来势必会给翻译造成一些困难,即翻译不确定性,而这也是翻译过程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难题。说到底,翻译中的这种不确定现象是由文化差异产生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也提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同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廖七一,2000:235-236)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些词汇或文化现象的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从而导致了一些翻译中的不确定现象。

一、文化词的空缺造成的翻译不确定

文化词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词汇的空缺造成的,它占有极大的比例。甚至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也大相径庭。比如, “wine”一词在英文中是指一种用葡萄或其它水果酿制而成的饮料。然而在中国却是包括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等的一种含酒精的饮料。当英语本土人看到 “Kong Fu Yan Wine(孔府宴酒)”时,他们很显然不知道这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另外,在称呼上,中国的长幼尊卑等级严密,如:大姑、三叔、大伯、二哥、四舅等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在翻译中就很难达到准确。不同文化中相同词语的涵义却可能大相径庭,这样就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例如:“龙(dragon)”,在我国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语言上也相应出现了 “龙颜”、 “龙袍”和 “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而在英语中, dragon(龙)却为恶的象征。以“狗”为例,汉语中有“狗”,英语中有“dog”,词汇对等。但汉语成语“狐朋狗友”却 决不能译成“He has friends who arelike dogs and foxes”,因为汉语文化中“狗”为贬义指称,而英语中为褒义指称。颜色词也是如此,当普通的颜色加上附有含义时,就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如:“brown bread”翻译成中文应是 “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brown sugar”指的是汉语的“红糖”而不是“棕色的糖”;相反,汉语的“红茶”只能被译为 “black tea”而不能是“red tea”。再如汉语中“馒头、饺子”等,虽已勉强译为 “bread, dumplings”,但中国的馒头并非西方的 “bread”,“饺子”也并不是西方的 “dumplings”,只是功能或形状大概相似而已,因为西方饮食中没有中国式的 “馒头、饺子”,因而也没有对等的词汇。类似之例,不胜枚举,可见,对等词汇的缺失是造成文化的翻译不确定现象的原因之一。

3文化现象的空缺造成的翻译不确定

这里的文化现象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包括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地理环境等文化现象。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在文化中难免存在“真空”地带,即文化空缺。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它文化的读者读来往往会觉得不知所云。以下列举的是四种文化中因文化空缺而造成的翻译不确定现象。

1.社会习俗文化

习俗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体现,它是一种文化模式,体现了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的继承和发展,不同的风俗习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社会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文化中词汇的空缺。按照英国的民间风俗,未婚夫妻出门,家人要掷old shoe(旧鞋)欢送,以求吉祥,如果翻译时直译为“扔旧鞋”,中国的读者恐怕会感到不解。因为在中国,当着妇女的面“扔旧鞋”,就等于是骂她“生活作风不正派”,因为“旧鞋”极易使中国读者联想到贬义极强的“破鞋”。在“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以“竹(bamboo)”为例,历代文人墨客赏竹、咏竹、画竹,古有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郑板桥的竹画更是享誉世界,而“竹”也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特征。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只是普通的植物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涵义。再如,汉文化中对长者行大礼谓“叩头”,但西方人从未有此礼节。

2.宗教信仰

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它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用的表达模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背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派别。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在这三种宗教的熏陶下不断发展着,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与这三大宗教有关的词语。如:“道生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在翻译中是很难做到目的语与原语一致的。基督教是西方特有的一种宗教,对于没有这种宗教背景的中国人来说,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尝尝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中国人看到这几个字很容易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它并无恐怖之意,而只是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世界末日”只说来源于基督教,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收上帝最后的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所以当西方人说End of the World时,指的是如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意,同“灾难”毫无共同之处。英语中有许多涉及宗教活动、仪式等的词汇,他们都代表特定意义,简单对译成英语,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

3.历史典故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语言上尤为明显。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汉语成语,原为一历史故事,虽可意译为做A事而意在B,但因为西方文化种没有这一典故,因而文化信息的走失在所难免。再如汉语中的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挂羊头,卖狗肉”、“情人眼里出西施”、“说曹操曹操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卒过河,意在吃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都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历史,这在英语谚语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谚语。相反,英语中的谚语 “When in Rome, do as theRomans do”,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Every Tom, Dick andHarry” 等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谚语。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即兴演讲的方法
下一篇论文:浅谈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对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