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奥尔科特研究在中国

时间:2016-03-27  作者:温钊莲

【摘要】: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家喻户晓的女作家,其作品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译介至中国后为中国读者所熟悉。随着她的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并介绍到中国,我国的读者、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奥尔科特都有浓厚的兴趣。除了一贯以来关注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开始关注奥尔科特先于时代的种族观和女性观。奥尔科特在中国的接受语境和研究状况表明,对奥尔科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开拓。
论文关键词:奥尔科特,《小妇人》,译介,研究

一、 奥尔科特作品的译介

据现有资料,奥尔科特首次被介绍至中国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根据朱炯强于2006年所著的《花间掠影》里,其中《郑晓沧先生与<小妇人>等教育系列小说》一节,陈述了郑晓沧作为《小妇人》、《好妻子》、《好男儿》最早的中文译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精心翻译的奥尔科特的著名教育小说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青年学生都一睹为快。杨绛的《杂忆与杂写》,其中《记杨必》一文有记载她们姐妹年轻时候谈论杨必像是《小妇人》中的艾美的情景,可知《小妇人》在中国早年就有了忠实的读者。奥尔科特的这三部作品曾一度在中国影响较大,但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没有人翻译她的作品,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对她的作品的译介开始增多。1982年3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钟怡译的《小妇人》简写本。九十年代开始后,对奥尔科特作品的译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先前郑晓沧翻译的三部作品的版本在1990年1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刘春英、陈玉立两位女士1996年共同翻译的《小妇人》于1997年三月出版,这个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被认为是国内的最好的译本,后来1998年8月、2003年3月再版。199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把陈新译的《小妇人》作为“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出版。1999年5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陈玉立译的《小男人》,并且在2002年、2007年再版。

新世纪后,国内学界对奥尔科特作品的的关注和出版快速增多,其他作品包括奥尔科特早期、晚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出版。2000年10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于溪滨翻译的作为“中英文对照读物”的《小妇人》。 2001年2月,陆铁民翻译的《小妇人》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序言介绍了奥尔科特幼年时的轶事,但这个版本删除了原著的一些章节。2002年10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刚主撰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六章《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奥尔科特的生平思想,收录奥尔科特生平历年的创作及作品内容,以及这些作品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情况,比如很多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作品《遗产》、《花之寓言》、《医院纪事》、《玫瑰花开》等等;《小妇人》更是必然提及到的,据悉这本书1950年在全球销售500万册,在美国出过29种不同的版本。2003年至今不时有《小妇人》的片断摘录出现在各类刊物上,如2003年第2期《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第12期《英语辅导》、2007年第2期《中国校外教育》等。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红翻译的彩色插图本《小妇人》。2005年4月出版的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文章开头就提及《小妇人》,这样必然有更广大的青少年读者知晓《小妇人》。2006年,《小妇人》还是江苏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的考核题目。据笔者统计,自1980年至今,《小妇人》在中国已有20个不同版本的译本。

新世纪以来,除了《小妇人》、《小男人》外,奥尔科特的其他作品也陆续为中国读者所知并在中国出版。2004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花儿寓言》,同年九月出版了康瑾译的《玫瑰花开》。世界知识出版社“成长的经典”文库,分别于3月和1月出版发行奥尔科特的两部经典——《小男子汉》、(林图、李圆圆译)、《老土的女孩儿》(林图、于会萍译),其中后者更是首次出现中译本。2007年7月17日的《深圳特区报》上载文《喧闹作秀背后总有安静和美好》评论了2007年上半年长篇小说出版市场回顾,认为将《小男子汉》和《老土的女孩儿》引入内地“最让人激动”。

据悉,《小妇人》还曾4次拍成电影,好莱坞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33年、1949年以及1994年的版本,还有英国BBC的一版。

从奥尔科特作品的译介看,这位美国女作家早年就受到国内关注,三十年代《小妇人》曾风靡中国大陆,但此后的几十年里,其译介处于休眠状态,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复苏,九十年代末对其译介、对奥尔科特其他作品的介绍明显增多,但还有相当部分的作品并未有中译本。对奥尔科特的译介体现了奥尔科特在异域文化中的魅力,她作品中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理念都具有较好的现代意义。

二、《小妇人》研究

国内有关奥尔科特及其作品的研究以论文为主,目前尚未出现专著。从中国期刊全文库检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奥尔科特作品的评论以《小妇人》为多,有论文约13篇。20世纪末,奥尔科特的作品得到关注,尤其在新世纪后,有关文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对奥尔科特的作品从社会文化批评、女性主义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1、 文学类型及主题的探讨

对《小妇人》的文学类型有好几种界定,首先是把《小妇人》归入“儿童文学”一类,主流批评界也把奥尔科特看作儿童文学作家。张颖的《从性别角色模式化到主观性》(《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有“在英语儿童文学史中,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和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可谓两本作品”。毛信德所著的《美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认为,《小妇人》属“乡土文学”通俗小说。也有译者及评论家侧重《小妇人》的教育意义,我国最早的中文译本便是将《小妇人》作为“教育小说”之一出版发行。在内容上,不少评论者认为《小妇人》是青少年的“成长小说”以少女的成长为主题。金莉的《历史的回忆真实地再现》(《外国文学》2007年第三期)认为“小说的基本主题是马奇家的几个女儿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战胜自身的缺点,长大成人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芮渝萍著)也收入《小妇人》作为成长小说探讨。李巧玲的《对〈小妇人〉主题的评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认为:“《小妇人》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那就是音乐。音乐在《小妇人》中与人物对世俗的遵循程度有着极其有趣的联系”。

2、 社会文化批评

国内《小妇人》评论中,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方面特色。归纳看来,从社会文化批评领域切入文本,探讨了作品的道德教育观、文化内涵等。

(1)道德教育意义

《小妇人》当中真实地描写新英格兰家庭温馨甜美的生活、女性社群的清晰愉悦和教育意义是批评家们一直关注的,也使得它一直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必读书目。小说虽情节简单,但内容丰富,每一章都是一个带有深刻寓意的小插曲。《小妇人》不仅在美国早已成为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友,在我国青少年读者中也逐渐发挥其这样出色的教育意义。自从20世纪未至今,不少刊物如《语文世界》、《校园文苑》、《作文世界》、《中学生阅读》等,出现了青少年读者对《小妇人》的读后感、小评论或引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冰心散文的心灵纯化功能
下一篇论文:比较贾岛《寻隐者不遇》和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