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终意识到自己与秀拉是相似的,已是那么多年的好友,秀拉对她的影响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身上。她与秀拉之间的区别在于秀拉追随自己的心而她把真实的自我掩盖在伪装的“冷静、有节制的行为”中,也因而被看成一个普通的传统女性。那么多年来她无法原谅秀拉与裘德发生了关系,不是因为秀拉把裘德带走了,而是因为裘德和她分享了秀拉。这个记忆一直困扰着她。这种感觉如此地痛苦以至于她决定快要窒息了。然而到了最后,奈尔还是明白了自己失去的不是裘德,而是秀拉。在小说的最后,她失声痛哭:“这么长时间读者反应批评,这么长时间,我以为我在想念裘德……我们是在一起的女孩,噢,天啊,秀拉,女孩,女孩,女孩女孩女孩。” 16
五
秀拉与奈尔,莫里森笔下的这两个女性在那个身受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年代,展示出了不一样却相似的心路历程,最后实现了自我身份的确立—不只是作为黑人,不只是作为女性,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那个暗淡的年代。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细读,我们才能从传统的视角中走出,发现他们作为反传统的角色的存在。托尼. 莫里森的这部小说,如果深入阅读,填补上空白,可以让读者颠覆对角色原有的判断,读到一个非常不同的故事。与奈尔和秀拉原来的形象相比,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得出的这两个新的形象展现了更丰富的层次,使读者在莫里森创作的众多角色中牢牢地记住了这两个反传统的女性,也让人们更深入地挖掘这部作品的内涵。
注释:
①②③引文引自刘慧玲.国内托尼.莫里森<秀拉>文学批评和接受得特点与成因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2009(3)p.53,p.54,p.53.
④⑤⑥⑧引文为笔者译自Selden, Raman, Peter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Theory. 4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US:Person Education, 2004. p. 51, p. 52, p52, p.56.
⑦引文为笔者译自Selden, Raman. PracticingTheory and Reading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Kentucky: The UniversityPress of Kentucky, 1989. p. 119.
916引文引自Morrison, T. 秀拉. 最蓝的眼睛—托尼. 莫瑞森小说选 [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p. 148, p.155, p.207, p.209,p.237, p.254, p.255, p.258.
参考文献:
[1]刘慧玲。国内托尼.莫里森<秀拉>文学批评和接受得特点与成因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2009(3):52-57。
[2]解跃芳。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托尼.莫里森的《秀拉》[J]。《世界文学评论》,2008(2):142-145。
[3]Selden, Raman, Peter Widdowson and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US: Person Education, 2004.
[4]Selden, Raman. Practicing Theory andReading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9.
[5]Morrison, T. 秀拉. 最蓝的眼睛—托尼. 莫瑞森小说选 [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