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苏州大学校训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承

时间:2012-11-14  作者:严妍

论文导读::“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苏州大学的校训,无论是其诗性语言的表达形式还是意蕴深远的内容都浸润着浓厚的中国气息,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德性文化”的特色。并在其生生不息的传承过程中被赋予时代的新意,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历久弥新的鲜活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苏州大学,校训,传统思想文化,现代传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苏州大学的百年校训,自上个世纪20年代其前身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先生起第一次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它体现了百年苏大的治校育人理念,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苏大人不懈的精神追求。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01年的东吴大学,这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教会大学之一,尽管它最初成型是以西方高等教育为蓝本,但是作为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现代意义的高校,苏州大学校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浸润着浓厚的中国气息,深深打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历久弥新的鲜活生命力。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墨宝,溯其渊源可至《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后经宋朝文天祥《正气歌》的引用进一步拓展了其内涵:“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的气节,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苏州大学校训蕴含着“仰以察古,俯以观今”的气度,又渗透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同《正气歌》一样引人进入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

一、语言表达精美气魄人文历史论文,凸现传统诗性语言韵味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概括浓缩,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便是简洁凝练的诗的形式。苏州大学的校训仅短短10字,却字字珠玑,琅琅上口,极富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了中国传统语言文约事丰、义深词洁的“诗性”特点。在具有吟诵性的诗化语言中,受众接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意境”。韵律工整,节奏明快,气势非凡的语句带给人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理解的余韵。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美好的事物本身就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为人的情感所接受,通过审美感受能提升人的审美品味进而净化人的心灵。作为凝结着大学精神内核的校训,通过其语言符号的载体传达出的是内容实体的内涵,师生第一感触到的是语言的形式,苏州大学校训的语言是精美的,气势是宏大的,给人一种诗性的韵味,自然很容易为广大师生的审美情感所接受论文范文。“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养”一“法”顶天立地气度不凡,生动地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动态过程,诗化的意境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第一感审美认同,在这种体验的共鸣中,师生逐步将外在的符号语言自觉地在个体身上人格化,将校训的要求内化为自主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于行,真正完成了形式、内容与行动的和谐统一。二、内涵意蕴浓厚深远,彰显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苏州大学的校训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这种文质的相宜,其精美气魄的语言外质之下内涵的意蕴却是浓厚深远的,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核心的儒、道文化的魅力。(一)体现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中,注重天人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苏州大学校训中的“天地”与“古今”正是这种文化思维的具体反映。天地即广义的自然,人包括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实质是一种价值关系,也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给人一种“仰以察古,俯以观今”的气势,使人对天地(自然)、古今(历史)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也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得自视为万物灵长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平衡。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源性和平等性。人、自然、社会三者是传统和谐思想中缺一不可的三个元素,这三者共同建构的生态圈、精神圈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养天地正气”虽然是修养人内在的一种正气,但此气却是一股和谐中正、天人合一之气。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真正跟自然规律吻合,不违背自然。天地万物本是自然之子人文历史论文,心存正气,关爱共同生存的自然万物,天地正气的内涵在此得到了人格化。儒家认为的“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自然符合天,达到一种自觉履行原则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所善养的“浩然之气”也是指一种正大、刚直、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的气节,是以内在的正义之感、道德之善作支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精神力量。老子《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只要将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即能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这种天地正气所蕴含的人的自身品德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思想的精髓。人不仅是社会制度下的“臣民”,同时还是自然环境中的“天民”,只要我们真正地善养好这种“天地正气”,就不会一味地贪婪、攫取,不会不精心爱护我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生?。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需要心存正气,关爱生态自然,由内而外地“养正气”,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和谐共生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且是一种价值关怀,不仅关怀自身,而且关怀身边的自然万物,如果人人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然和谐、社会和睦的美好气象一定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

(二)蕴含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特色

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西方是智性文化,中国是德性文化”的观点,这里的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一种文化特色。确实,综观中国百年以来的大学教育往往不仅注重对知识的追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注重对个体内在品性修养的提升论文范文。传统意义上讲,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英文翻译“Unto a Full Grown Man”即“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 的校训中的“完人”正是指完美的,尤其是才能道德上完美的人。崇尚追求尽善尽美的个人道德情操,培养顶天立地之人格,因为有高尚之道德,方有高尚之人格,有高尚之人格,方有高尚之人生,正体现了学校治校育人过程中对道德的追求。“亚圣”孟子毕生致力养浩然正气,而他本身也是儒家君子高尚的人格楷模,传统文化中对人道德的要求传承至今人文历史论文,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深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

自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价值日益突显,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抗中,科学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然而科技繁荣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等,特别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危机,传统价值观念的缺失、道德观念的沦丧。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源泉,作为知识的集大成者,对于人文精神的复兴更是责无旁贷。教育的永恒话题是发展人的本性,让人的卓越品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2]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心灵受到熏陶和浸染,进而提升人的德性,并且这种濡化作用往往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可能成为人终身保持的品格。这正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芳·利考克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3]集大学文化之精魂的校训,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化濡化载体,苏州大学校训中富含深厚的人文要素,渗透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仅为受教育者树立了高尚的人格典范,昭示了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人格品质和一个道德个体应该拥有的人生追求, 并期待了他们将来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外一位学者曾说过“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但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但却是社会所需要的。”苏大校训所营造出的这种心灵人格上的完美境界,使师生在一种气度氛围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股内在的精神力量,而这股力量强大的生命感召力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杨铭,吴竞.东吴大学校训的由来及其演变[J]. 苏州杂志,2003,3.
[2]王彩霞.试探中国近代大学校训的起源[J]. 高教探索,2006,2.
[3]王顶明,董云川.我国大学校训考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4]杜争鸣.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J].苏州大学学报,2007,2.
[5]廖惠芳.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山东大学校训中的为人、为学之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高职的“姓氏”与高职教育学历层次的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论文: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