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反映。其意蕴特别丰富,乃至后世的各种思想都从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孕育与发展。《周易》虽言涩理深,却经世不衰,堪称我国文化典籍中的一座迷宫。加之历代笼罩其上的神学雾气,道家玄谈、儒家义理,更形成了庞杂的易学体系,使世人始终捉摸不透。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周易》阴阳理论进行深度的剖析与研究,我们一定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一、“阴阳观念”在《周易》成书之前的语言本义探析
《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易经》的成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系辞传》也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所以一般认为《易经》的创造者是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史记》也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所以一般认为周文王被纣王囚禁期间,为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出了卦爻辞。而孔子则是《十翼》的作者,是他最终补充完善了整个易学体系。所以《易经》成书于“殷之末世”,《易传》则成书于“周之盛德”的说法是具有较大可信度的。
但是“阴阳”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认识体系中一个既古老又重要的命题,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说过:“阴阳似乎是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中心,亦是贯穿始终的范畴。”阴阳的观念早在易经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阴阳”的涵义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很朴素的,这在商代甲骨文中就能得到非常好的佐证,比如“阳”字的甲骨文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其左边或右边的 是表示上下升降的符号,而 则表示太阳从地面升起之义。甲骨文的“易”字 是日半出或刚出但尚未离开地面之形态,而“阳”字 所表示的是太阳已经升起、离开地面的另一种形态。《说文》认为:“阳,高明也。从 ,易声。”显然不妥。因为西周甲骨文的“阳”字,不仅不从 ,也并非易声,即阳字根本不是形声字,而是由 、 、 三个部分构成的会意字,“阳”字的本义是“红日高照”之意。不过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阴”字的写法,但较早的金文中“阴”字写作 、 和 ,前两个金文的阴字左边的 表示的也是上下升降的符号,右旁上体,是山( )省略为 ,加二横成 则表示山之北(背),象征太阳已经下降到地平线之下,故为“阴”。后一个金文的“阴”字 左下边的 似水形,右下边的 则似酒坛之形,把酒坛藏于山下之地窖无光暗凉之处,也为“阴”。暗、凉之阴无形无象无声无色,造字的难度就在于怎样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一目了然。于是将水之南阴、山之背阴、酒之藏阴三者连成一体,共同表示暗、凉之“阴”,我们祖先的智慧,跃然于纸上。
我们从甲骨文、金文中关于“阴”、“阳”两个字的形体结构的解析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揭示出其最原本的意义,目的就是就使我们能从根本上把握住“阴”“阳”两字的准确内涵,避免盲人摸象、人云亦云。
二、“阴阳理论”在《周易》著作之中的语言语义表述
《易经》虽还没有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但是卦象系统中的阴爻 和阳爻 两种基本符号,使《易经》处处都蕴藏着“阴阳”的概念。《周易》把《乾》《坤》两卦放在最前面去论述,就可以看出乾坤两卦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看出《周易》里“阴阳相对”的主要思想。所以《易传》(也叫十翼)的最大创新和贡献就是用系统的阴阳理论注解《易经》。
例如《易传系辞上》就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其实就是一阴一阳。《易传乾文言》里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在这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可见“阴阳理论”是我们中国古代先民认定的最高原则,这个最高原最后抽象为“道”,所以《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也说:“易以道阴阳。”这表明,整个《周易》的中心所要阐释的就是阴阳之道。《易传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代表天,指称父,是男、阳的象征;坤,代表地,指称母,是女、阴的象征。《序卦传》则写得更明确了:“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这样一来,天地、日月、男女、君臣、尊卑、贵贱等等各各具有了阴阳性质,形成了自然、个体、社会三位一体的阴阳体系。
《易传》把“阴阳理论”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赋之以博大精深的涵义。阴阳两爻最初的简单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深化,以至最后世间一切事物乃至事物的内部构成与外在形式,都可用“阴”和“阳”来考究、分析和处理。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周易》的阴阳理论进行深度的剖析与研究,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使阴 阳 这两个最基本符号上升到语言风格上的柔与刚、静与动、婉约与豪放、恬淡与雄健、柔美与奇崛的高度。
三、《周易》中的“阳”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为“雄健”与“豪放”
《周易》的乾卦全部由阳爻组成,是“六龙御天”之卦,具有阳刚、雄健的性质,实际是借“龙”之象来说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天道刚健、雄健的本质。因为“乾为天”,所以太阳的运动最终而形成寒暑的变化、四时的更替,使春夏秋冬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
《周易》中的“阳”主要体现在乾卦上,而文学作品语言风格中的“阳”主要体现为“雄健”与“豪放”。例如刘邦的《大风歌》表现的就是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再如曹操的《观沧海》表现的也是苍劲有力、雄健深沉;而李白则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很合情。还有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其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