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校园文化是生长并发展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高校图书馆既是高校知识信息和文化中心,又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是校园不说话的文化传播使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生长并发展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它反映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是我们办好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无形的资产,也是全社会文化建设成果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早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 Elite)就把图书馆比喻成大学的心脏,可见图书馆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和所应拥有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既是高校知识信息和文化中心,又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是校园不说话的文化传播使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2.1 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环境对读者的进行精神熏陶
高校图书馆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舒适、高雅、宽敞、宁静、方便的学习空间,她的造型美观的外形建筑和结构高大宽敞的楼层空间,以及馆内雅致有序的装修布置、多功能的服务区间创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地。她优雅的环境富有文化底蕴,使馆内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求知的良好氛围,陶冶情操,接受教育、美化心灵,塑造出健康的人格,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2 高校图书馆文化教育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信息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她是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阵地。图书馆通过其丰富信息资源的传输及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实现其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外图书馆通过新生入馆教育和开展文献检索课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是学生应对当今时代所必备的素质。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形成了大学生扩充知识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她用环境熏陶读者,用知识武装读者,用课堂教育读者,她用课堂和优越于课堂的方法教育读者,实现图书馆的文化教育职能。
2.3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是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它对社会物质生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指引着人们跨越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图书馆通过借阅、复制、咨询服务等来充分满足在校师生的文献信息等需求,从而为为师生的科研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信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研的成功促进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随着图书馆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利用通过互联网扩大到校外省外以及世界各地,从而对校园文化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4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实践作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活动,除了帮助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体验社会工作的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等适应社会的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高校图书馆,缩短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又宣传了图书馆,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3. 挖掘图书馆潜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资源、管理和服务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面对时代对大学生和高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图书馆也必须挖掘潜力,完善其自身的环境和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1 挖掘图书馆自身潜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挖掘图书馆自身环境建设潜力,努力创造高品位的阅读文化环境。可以通过在原有的环境的基础上扩展图书馆本身的面积,布置内部环境等,优化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以更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和检索手段以及更优质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满意的软件环境;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适时开展书评活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报告会、讲座、展览、研讨会、文化沙龙等各项以爱国主义为主题高品位的文化教育活动等,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致力于形成先进的图书馆文化,以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其次,挖掘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潜力,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服务工作的重点,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挖掘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潜力,就要加强馆风馆纪建设,良好的馆风馆纪不仅对挖掘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使大学生读者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中,敦促他们勤奋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形成良好的治学之风;此外,必须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工作的细则、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如文献资源建设的细则、文献编目细则、电子资源管理细则等;另外,员工参与管理,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等也要在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这对于馆员和读者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最后,挖掘人才队伍建设潜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要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有赖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服务理念的创新,最终依赖于其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必须提高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侧重培养全能型高水平的图书馆人才,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培训、进修及脱产学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使馆员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另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必须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的人才,以适应当前迅猛发展信息时代。最后图书馆员应时刻注意弥补工作所需的知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向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人才发展是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3.2 挖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潜力,有效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合理的文献布局和丰富的馆藏,为校园文化的充实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必须进行有效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要保证藏书和电子资源的质量,必须考虑到馆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学科结构,对文献资源进行定期的评估分析,以指导文献资源建设,从而制定出藏书发展政策,进行必要的经费分配和采访方案。此外,利用当今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努力营造资源共享的环境,以弥补自身馆藏的不足,从而使读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另外,发挥本校优势创建特色馆藏,收集本校师生的著作形成特色资源,经过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馆藏文化。
其次,加强数字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毕业论文。高校图书馆必须发挥自身原有的优势和网络环境造就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防火墙系统等,有目的地建设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电子信息的利用方面,强调信息选择与鉴别的重要性,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技术环境不断得到升级,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上机环境和现代化服务。
第三,创新服务模式,是校园文化的传播的有效途径。服务模式的创新是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的关键。图书馆要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读者服务体系,如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对口服务,在学科导航、课题跟踪、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文献荐购与评价等方面,为院系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服务,根据形势的需要积极配合校内其他部门;此外,图书馆服务理念也由方便管理向方便读者转变,如延长开馆时间、简化借阅手续、增加借阅册数等措施;另外,利用网络技术深化文献信息服务,从文献传递的提供式服务向知识信息资源重组的创新式服务转变如开展网上服务、建立图书馆网站和专业特色数据库、开展互动信息交流服务、加强数据库的学科导航服务等。
第四,开放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使校园文化走向社会。毕业论文。校园文化是生长并发展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它走向大众,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对外宣传,提高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使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带动社会文化繁荣,大力提高全民文化生活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3.3 挖掘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潜力,发挥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首先,充分发挥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馆藏、网络资源优势,用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方法,开展读书活动,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毕业论文。其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校园文化向高层次发展。图书馆可以采取读书活动、讲座、专题书刊展阅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受到人生观、哲学观、价值观的教育, 受到人格人品的教育, 受到文化的教育。最后,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素质,图书馆通过其自身的资源检索优势对学生进行检索实践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育,并且定期开展各种专题用户培训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意识并增进综合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并不是单纯的学术服务机构,它本身就是校园文化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和认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图书馆潜力,对于我们进一步建设好图书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惠君.图书馆文化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聂敏.图书馆与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5
[2]傅俊.刍议新时期图书馆文化引导功能[J].图书馆杂志,2000
[3]李管书.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3
[4]郑章飞,黎盛荣,王红.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概论[M].2000
[5]柳小望.普通高校开发复合图书馆的现实选择[J].图书馆杂志,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