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在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实际训练和理论上的研究。如身体素质的要求、训练方法采用、研究理论、恢复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必须对其项群的供能特点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训练水平,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的供能特点及训练方法。
关键词:速度耐力,供能特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
1 前言
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在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实际训练和理论上的研究,但其结果并不理想。毕业论文,训练水平。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素质的要求、训练方法采用、研究理论、恢复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但训练方法是关键一环,是这一项群运动水平是否能搞上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要想把握住全面的训练方法,就必须对其项群的供能特点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及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等数据资料,查阅了当今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了解当今速度耐力性项群的供能特点,并对当今速度耐力性项群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3 分析与结果
3.1 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的特征
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是一个涵盖面很广也很复杂的项群,如我们径赛项目中的400m、800m、1500m 跑,跨栏中的400m栏,游泳项目中的100m、200m游泳等等。该项群相对于速度性与耐力性项群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兼顾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能力的速度耐力性项群的训练,既取决于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又取决于人体磷酸供能速度和乳酸供能速度。在运动机能方面,该项群的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主要产生的代谢物质为乳酸。在生理方面糖氧化具有耗氧量低,输出功率较脂肪氧化大等特点,是大强度运动的主要能源来源,在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糖的无氧供能在其对能量需求较高的速度耐力性项群中的作用是别的物质不可替代的. 但是,在该项群中,实际上还包含有磷酸原系统供能和有氧氧化供能. 前者是决定运动员的起跑阶段和冲刺阶段能力的,后者是决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能否保持高速运动的重要因素.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表现出的是运动时持续时间较长,功率输出较快,兼顾有氧和无氧等特征[1]。
3.2 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的供能特点
不同运动项群运动时,能量代谢的规律和特点不同,怎样根据运动时的供能规律和特点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其代谢能力是科学训练的关键。主要有3种供能系统。
3.2.1 磷酸原供能系统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所以在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是维持运动时间短,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最大的。因此,磷酸原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5-10秒重复性练习。在5-10秒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几乎全部来源于磷酸原供能,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量的乳酸生成。磷酸原供能系统训练最重要的是掌握休息间歇时间。如果间歇时间太短,磷酸原恢复量少,则重复运动时的部分能量由糖酵解提供,使血乳酸水平明显上升,这时发展磷酸原供能是不利的。反之,休息间歇时间过长,磷酸原虽能完全恢复,但是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超量负荷原则,训练密度不足以刺激磷酸原,也不利于提高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据多数学者研究,提高磷酸原系统的重复或间歇训练中间歇时间应根据CP恢复的半时反应来决定。[2]由于CP恢复的半时反应约为20-30秒,所以,其最适宜的休息间歇应为30秒左右。但对于训练水平较低的或大运动量训练初期的运动员,休息间歇时间可适当延长,如60-90秒休息。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休息间歇时间可诼渐缩短。毕业论文,训练水平。
3.2.2 糖酵解代谢系统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高强度运动,保证运动中主要由糖酵解供能,运动机体内有明显量的乳酸积累。从训练的生化原理分析,在运动时,乳酸积累会导致机体疲劳或机能衰减,影响运动能力。但大量积累乳酸可刺激机体对酸性物质的缓冲和适应,从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最大强度运动30秒∽15分钟之间,糖酵解供能起主导作用。在30秒和40秒最大强度运动时,ATP变化不大,CP和肌糖元下降,45秒运动时下降比30秒时多,乳酸升高比30秒时多。毕业论文,训练水平。一般1-2分钟运动时肌肉,血液增多,成为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用活检测定400米跑中100米、200米、300米、400米跑段中ATP、CP肌糖元、血乳酸变化与30秒、60秒最大用力后变化功率基本一致[3]。
3.2.3 有氧代谢系统
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改善机体内咽运输和利用的能力,可以提高有氧素质。有氧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过程。长时间间歇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由于有氧代谢供能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除运动时间长以外,还要求降低运动强度,间歇时间也需延长。通过对2分钟运动,2分钟休息和4分钟运动,4分钟休息的间歇运动对身体供能能力的影响的研究发现,2分钟间歇运动中机体利用血糖不多,第一个2分钟间歇运动时,血糖供能仅占5%,连续观察6次时,最多一次也只占23%-24%。毕业论文,训练水平。2分钟的间歇运动肌糖元利用增多(占57%-95%);4分钟间歇运动仅占43%-50%,脂肪酸大量参与供能。这两种不同的间歇运动中,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之比1:3,而4分钟间歇运动则是1:4。随着时间延长,速度减慢,有氧代谢供能比例增大,这对于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是有利的[4]。
3.3 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的训练手段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所以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泳等以及最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最大乳酸训练目的是使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达到最高水平, 以提高速度耐力的运动能力. 如全力跑1min 左右, 达到力竭状态时,血乳酸最高也只在15 mmol/ L 左右. 因此,如果能提高最大的乳酸耐受力,就说明糖酵解能量系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可以抗疲劳出成绩. 在训练时可采用1 - 2 min 最大强度的间歇练习,每次练习间的间歇时间为3 - 5 min , 这样可使血乳酸值达到最高值, 而且要大大地高于一次全力运动后的血乳酸值. L .Hermansen (1971) 研究发现,运动员经过五次1 min 全力跑,休息间歇4 min ,重复五次后,血乳酸可达32mmol/ L ,这样便能发展糖酵解能量系统的最大能力。而对于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乳酸有不同的耐受力。乳酸耐受力提高时,机体不易疲劳,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有研究报道,当乳酸耐受力提高时,游泳的运动成绩也相应的提高。因此,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提高身体对乳酸的耐受能力对速度耐力型运动员尤其重要. 乳酸的训练是应用超量负荷的方法, 在第一次练习后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目前认为以12 mmol/ L 较为适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忍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适应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 [5] 在训练中可采用1 min 的运动, 只不过强度弱小于最大乳酸训练的运动强度, 使血乳酸有一定的清除, 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使血乳酸达到12 mmol/ L 左右, 休息4 -5 min 后,使血乳酸又升至12 mmol/ L 左右,运动要重复进行, 其目的是使血乳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这样身体才能适应这种刺激,从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 E. W. Maglische (1982) 发现, 如果运动强度过大, 休息时间过短,中间没有适当的恢复,在2 – 3次 运动后便由于能力下降,血乳酸减少,速度下降,收不到乳酸耐受能力训练的效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