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学校体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之能够精力旺盛地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通道和有效的突破口。但是,在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其理想化目标是否能够完全得以实现。
关键词:学校体育,理想化目标,现实取向
学校体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之能够精力旺盛地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通道和有效的突破口。2007年5月,国务院召开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日益受到青睐,人们将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奉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轴心。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教学目标则是在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整体人格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即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以及充分发掘创造潜能。但是,在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其理想化目标是否能够完全得以实现;当现实教学条件和环境与之发生矛盾时,学校体育理想又该如何实施或应变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发展进程的目标迁移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取向将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学校体育课程理论的变革从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现代“以人为本”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学校体育一度将“增强体质”理解为学校体育的唯一目的,在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拥有一统天下的教材和竞技风格的教学,具有浓厚的机械主义色彩;教学评价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并重点强调动作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达标要求。论文大全。体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伴随着一定教育制度、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审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维护人的健康利益,崇尚平等博爱、诚实协作的团队精神,竞争进取、健康快乐、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一种生命过程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充分注重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以及通过交往实现社会化的教育功能等。
现代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在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的同时,还具备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特点,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正在淡化以竞技体育教学为基本模式的传统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以“快乐体育”、“保健体育”、“终身体育”等多层次、多内容的现代健康体育教育体系。学校体育实施教学改革后,热门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蜂拥而至,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趋势扩大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空间。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在社会健身市场独领风骚的小球类项目;瑜珈、拉丁、街舞、形体、跆拳道等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风靡;体育舞蹈、野外生存等项目的介入,充分展示了学校体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特点。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综合趋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的需求,体育教育研究显现出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特征;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育空间的拓展使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现代健康体育教学体系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尝试与创新;使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更加具有开放性发展态势,尤其表现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领域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选用策略的研究,都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二、学校体育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追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每一发展阶段都伴随着时代、社会、教育、经济等因素的变迁而成长。但不论学校体育进行怎样的变革,课程规划、学科建设如何跟随教育观念、社会需求而转化,体育教育的烙印始终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种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在现实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并非所有的理论成果都适用于课堂操作,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实施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表1 学校体育理想化目标与现实取向的冲突
学校体育 |
理想化目标 |
现实取向 |
指导思想 |
健康第一 |
安全第一 |
课程理念 |
终身体育 |
课堂教学 |
课程目标 |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
教学大纲的限制 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方法 |
不断尝试、探索、改革、创新 |
多年传统的惯性教学 |
教学内容 |
新项目、校本教材的引进和开发 |
场地、器械限制下的维持现状 |
学习评价 |
过程评价: 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 |
结果评价: 身体素质达标 教师评定考核 课程项目考核等可量化指标, |
其他目标 |
群体活动;竞赛训练;科研成果 |
追求功利性结果:职称评聘等 |
从表1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纯理论的理想化目标,在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条件下,仅仅处于一种美好的愿景和希望,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学校体育的资源和环境都不足于将理想化目标的课程予以实现。如何冷静的思考学校体育的现状,以保证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的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也曾尝试着以理想化目标为指导,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加以改善。但在当前我国教育大环境中的影响下,改革与创新的进程受到了许多阻碍。当前学校体育中,许多曾经叱咤操场,具有较好健身效果的运动项目,如铅球、耐久跑、单、双杠、跳马等,已经很难看到,诸多争议指出,“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学校体育降低了体质锻炼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侵害到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抛开独生子女问题、青少年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等因素;体育教师们不敢也不愿涉足这些有困难、有危险的运动项目是事实。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往往会服从“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