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弱势群体现状分析与对策(图文)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1996年、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两次修订,目前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总数、体弱病残和高龄(35岁以上)学生逐年增多,形成了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但在有关体育保健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尤少,体质健康测评也不将弱势群体纳入到评价当中。对安徽省马鞍山市5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安徽省马鞍山市有60%的学校有《体育保健课管理办法》,对体育弱势群体单独进行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并有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

 

1、研究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1996年、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两次修订,目前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总数、体弱病残和高龄(35岁以上)学生逐年增多,形成了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论文参考。对此,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我国的《体育法》也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但在有关体育保健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尤少,体质健康测评也不将弱势群体纳入到评价当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的教学没有实际操作的依据。本文以求摸索出适合弱势群体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尽量能够得到与正常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达到与正常学生一样的健康水平。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5所高校(本科1所,高专1所,高职3所)。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根据朴永馨在《特殊教育概论》中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1]我们可以把一般意义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提法,本文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残障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 ;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学生;个别高龄的学生;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和一些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学生。论文参考。

3.2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分析

3.2.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3.2.2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生理状况

表1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原因分析

总人数 先天残疾特体意外伤残高龄其他

人数 10877176 7 1

百分比% 71.315.7 5.66.5 0.9

高校体育教学的弱势群体的构成基本由先天、后天和高龄组成。从表1显示,先天残疾占71.3%,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肢体残疾方面,他们属于不宜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但不是不能参与活动的人群;特体占15.7%,由于客观的身体原因不能适应体育健康课课程教学的要求,达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属于运动能力较弱或局部运动障碍的人群;意外伤害分为暂时运动能力阻碍和永久性运动能力阻碍,大部分属于前者,通过积极锻炼是能够恢复的;高龄占6.5%,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他原因占0.9 %。从以上分布结构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身体状况是能参加一些强度较小的体育活动,有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改善身体状况。

3.2.3大学生弱势群体参与运动的认识和行为

表2 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运动认识

总人数 主动参与被动参与有意义无意义

108129690 18

百分比%11.1 88.983.3 16.7

从表2显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够,积极性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自卑和学校不能提供较好的体育设施。从表中的数据表明,他们大多数能认识到体育活动在自身的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渴望在体育健身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群体对体育的认识和实际参加体育的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学校积极引导他们,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大学体育弱势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频度

表3 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健身频度

次/周 01 23 45 5以上

人数5632 72 63 2

百分比% 51.829.6 6.5 1.85.6 2.8 1.8

健身频度是指不包括每周的保健课,并且每次活动在20分钟以上。从表3显示,参加健身活动5次/周以上的只占1.8%,参加健身活动2次/周以下的占87.9%,调查部分高校非保健课学生健身的频度大于5次的约为34%,说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身的频度很低,远远低于非保健课的学生群体,该结果与表2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3.2.5大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状况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5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安徽省马鞍山市有60%的学校有《体育保健课管理办法》,对体育弱势群体单独进行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并有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40%的高校有教学大纲,教学的形式主要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教学内容主要以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主,如慢跑、太极拳、乒乓球等,对学生的运动量无基本的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自我感受,来安排运动负荷,保健课教学基本等同于活动课;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基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出勤做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体育成绩基本在60―70分之间。

4、结论与建议

4.1建立适合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和谐体育氛围

4.1.1学校应加大对体育保健设施的投入

学校对体育保健课应高度重视,加大对体育保健设施的投入。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场馆和器材。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4.1.2强化高校教师和弱势群体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健康应该是全方位的概念,在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 认识体育保健课是体育弱势群体增强体质、建立良好心理品质和拥有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并在运动方法方面传授其科学健身的原理与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解决了大学生健康认识问题,其他问题则有了突破的可能性。

4.1.3体育保健课功能应准确定位

对五所高校,上了一年体育保健课的108名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保健课对身体有宜的学生占9%,教师认为体育保健课对学生身体有宜的占10%;说明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功能定位有误区,教师和学生期望通过体育保健课程能恢复健康,是不现实的,体育保健课程应更多的定位在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方面。

4.2解决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弱势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较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是造成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女大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如着体重超标问题,当她们在完成一些规定内容时显得十分吃力,往往被周围的同学讥笑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逃避上体育课和健身活动。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体育保健课的第一课就应该应晓之以理,让高校弱势群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充满信心。

4.3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4.3.1开设体育保健课程

保健课是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适应性体育教育课(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2]课程以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和西方体育疗法相结合作为康复手段,达到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目的的课程。从课程的内容、目标上可以看出,体育保健课是改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

4.3.2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拥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体育保健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保健课质量的前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保健课教师比较缺乏,基本由体育教师来兼职,他们的保健知识不够专业,要搞好我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与此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可以边学习边深造,也可以委托体育院校(师范学院的体育系) 进行本专业的培养,据资料可知全国目前有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等几所体育院校有此专业可以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教师。论文参考。

4.3.3建立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文件

根据教学的一般要求,开设某一项课程前必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同时要建立保健课学生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上体育保健课的原因等教学文件。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校本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4.3.4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体育保健课不能套用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选用的教学形式应该是符合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如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安排30分钟/节,每周3次。教学的模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成功教学模式、超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处方教学模式等。只要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的,我们就应该灵活、机动的运用。

4.3.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体系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观念,增强过程性评价,减弱结果性评价。要让保健课的学生拥有和正常学生同等的权利,让保健课的学生体会到体育的成功和乐趣,从成绩上肯定他们的进步,如:在评定奖学金时,应取消上保健课的学生不能参与奖学金的评定等规定。对体质情况明显改善的学生应及时地将他们转入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 特殊教育概念(修订版)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2]吴燕丹 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 (8) 85-8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思考
下一篇论文: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