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3.1.2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3.1.2.1 苗子运动员选材问题目前,河南省大多数教练员对苗子队员的选材缺乏科学性。基层运动员的选材很少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进行科学选材;又由于教练员所带队员一般与奖金挂钩,加上经费及独生子女等问题,往往是有苗就收,有苗就养,选材的目的性不强,使一些好苗子错过在某些项目拓展较宽空间的机会,而没有潜能的运动员虽经过训练却出不了成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给社会、家长、和运动员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3.1.2.2 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文化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粗放型人才资源的需求逐渐变小,将被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知识、技能集约型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阶段正是青少年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体力和智力得不到协调发展,将会对后备人才以后的道路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河南省中小学的运动员由于选材、训练方法等原因,高水平运动员不多;体校系统运动员训练水平相对较高但文化课较差;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基本上来自于本省的高中和体校,优秀生源不足,这使得我省整个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不高。
3.1.2.3 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变化运动员训练动机由以往的最终进入国家队以参加国际赛事为国争光,转变为为了以后而进行多方位的选择,即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更加广阔,加上社会对集约型人才需求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后备人才及其家庭走出单一的向上输送,而更多的选择了进入高校运动队。但由于我省目前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定位还较模糊,使得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变得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教育与体育的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定位首先是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满足家庭(个人)的升学需求,为提高社会竞争力提供条件;三是满足择业需求,即以优秀运动队、职业俱乐部为 “塔尖”,为国家输送一定数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4] 。
3.1 .3 教练员现状分析
3.1.3.1 教练员学历、运动经历、科研能力情况分析 经调查,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队伍96%是本科以下学历,运动经历参差不齐,中、小学大部分教练员都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运动能力较差;体校大部分教练员虽然是从专业队下来的,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经历但理论水平较差;教练员整体科研能力不足,大部分教练员发表文章只是为了评职称,不足每人每年一篇科研论文,不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把训练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使教练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法立于不败之地。
3.1.3.2 教练员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训练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学校带队教练员约80%没有制定科学、详细的训练计划,随意性较强。训练时间的安排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够充足(见表1)。
表1 河南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时间表
学校名称 |
小学
|
中学 |
大学 |
体育运动学校 |
训练时间 (小时/天) |
1.0―1.5 |
1.0---2.0 |
2.0---3.0 |
2.0---3.0 |
周训练次数 (次/周) |
3---5 |
3--5 |
5---6 |
5---6 |
3.1.4 学校训练工作保障因素
3.1.4.1 学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情况一些学校的运动场地不够完善,塑胶场地少,场馆设施及器材不全面,这使得科学化训练受到影响。
3.1.4.2 训练经费、比赛情况及奖励机制由于学校训练经费来源单一,基本上靠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或靠学校自己的行政支出,且数额有限,不能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训练经费非常紧张,运动员无法经常参加比赛,不能以赛代训来提高竞技能力;由于经费短缺,无法形成一定的奖励机制,从而大大降低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论文检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省学校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整体分布不够均衡,与奥运会项目相比还较单一。
4.1.2 苗子队员的选拔不科学,后备人才的市场定位不清楚,运动员综合素质较差。
4.1.3 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的运动员。
4.1.4 训练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
4.2 建议
4.2.1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的分布格局,使我省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更趋于合理化。
4.2.2加强科学道德意识,保证科学、合理的训练量与时间,多参加比赛,以赛代练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4.2.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理论结合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练员自身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2.4根据项目特点参与市场化运作,广开门路,增加经费,完善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保障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
4.2.5加强竞技体育的体制改革,明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等.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4,第14页.
[2]重视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基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面临新机遇[N],中国青年报,2004,1,5.
[3]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我省普通高校2007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Z].教体卫艺2007,1,17.
[4]丁海勇,郑燕飞.上海市与国外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及竞赛现状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