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12-10-07  作者:薛红亮
1.学生社团组织可以成为一个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自愿和兴趣而自发组织的活动团体素质教育论文,是校园文化的活跃领导者和建设者。与班集体、学生会等带有校方浓厚管理色彩的组织相比,学生社团相当于社会中存在的非政府组织。它以兴趣爱好和各类实践活动有效凝聚大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性、参与性、民主化等特点,是学生在心理上高度认可、接受和喜爱的组织生活方式。正因如此,耻感意识也应经由学生社团的各种交往活动发生有效感染和传递。这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滋养,未必能培养出道德完人,却至少可以使大学生在相互交往和沟通中理解和明白耻感的内涵和底线,明白对待自己、家庭、朋友、与人相处的要求和规范。

2.培育宽松、民主、创新和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应当在道德行为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国家与社会公德领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通过荣辱观的塑造将耻感文化纳入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来,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耻明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转型,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3. 引导大学生对耻感文化的讨论、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成为多元思潮的引领与主流。所谓引领,绝不是去消灭和剿除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道德选择权利和信仰体系,而是在公共空间的讨论、争鸣中去寻找合乎主流民众意见的道德方向,其基调和底色应当具有一种宽容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富有空间和弹性,能够使得大学生内心自觉认可和采纳的价值和伦理观念。耻感也需要在此精神的聚合下,经由公共领域的争论和探索,寻找社会认可和接纳的耻感底线小论文。一旦这样的底线为多数民众所认可,就会内化为稳固的心理机制,道德选择的从众取向就会发生积极作用,推动耻感文化在社会公德中的塑造和发挥作用。

(二)耻感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

同其他教育一样,耻感教育也需要有健全机制的保证。要结合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实际,明确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耻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规范;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要把耻感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实际公共生活领域养成耻感意识,启迪大学生凡事从知耻出发,“将心比心”、“反躬自省”;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作用,为社会公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耻感教育的评价机制、监控机制和奖惩机制,让每一位大学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成为何种社会角色,都能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素质教育论文,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提供制度保证。

 

三、耻感教育的限度反思

耻感教育尽管在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它不可能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全部。换言之,耻感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意义是有限度的。

首先,在耻感教育下,从大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机理来看,它不利于道德的内源性生长。在耻感教育下,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主要借助于外力的制约。如此,一些学生将产生侥幸心理,幻想自己的行为不为外人所知,即使有时明知是错误行为,也可能会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罪错即使暴露,有时也会仅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恼,却不是真心忏悔。“在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文化中,对那些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感到犯罪的行为,那里的人们则感到懊恼。这种懊恼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于不能像罪感那样,可以通过忏悔、赎罪而得到解脱。”[6]由此可见,耻感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内源性生长是有限度的。

其次,耻感教育的摘要标志。由此可见,如果仅仅立足于耻感教育的强化,尚不足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还必须吸收其他教育的积极成分,以弥补耻感教育的不足。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使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德性成长,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凡.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J].学习与研究,199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7.
[3]姚鹏,等.东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302.
[4]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6-10-30(012).
[5][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164.
[6]刘锡钧.论“耻”[J].道德与文明,2001(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法律素质教育[1]_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_以人为本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