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造潜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小结,解决新授课的问题。在熟悉例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多的模仿题,要以创新的数学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在进行操作教学时,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在比较观察中形成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进一步探索一下“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这样学生就会和同学一起去讨论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操作、形成概念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秀琪.关于构建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6
[2]张莉云.发展性教学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学.理论工作,2008年第24期
[3]金海林.对发展性教学理论的理性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