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关注高校贫困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贫困生就业难除了受就业大环境影响外,还有个人素质不全面、就业期望值偏差、就业指导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构建贫困生就业工作体系必须给予心理辅导、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和谐就业环境、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多就业平台等。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
1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受就业市场大环境影响外,还有贫困生自身的因素和学校就业指导不足等方面原因。
1.1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
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整体文化教育环境比较落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沟通交流,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当面对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现实时,既为自身家庭无良好社会背景关系而感到无奈,也为自己缺乏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感到无助。因此在求职道路上容易背上心理包袱,最终影响就业。
1.2 就业期望值有偏差
由于上大学期间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使得在找工作时抱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点。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愿到基层、偏远农村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但实际情况是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率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从职业稳定性分析,贫困生更倾向于到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往往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1.3 存在心理障碍
当贫困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有的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与信心,采取逃避、退缩人生态度;有的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无能,愧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有的认为社会不公,滋生了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1. 4 学校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在方法上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形式,缺乏对贫困生有针对性引导教育。此外,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忽略社会风气、校园氛围和贫困生家庭对贫困生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政策性偏强而理论联系实际偏少,导致指导的效果不佳。从就业政策来看,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但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促进方面政策少。
2 构建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对策思考
按目前教育成本核算,培养一个大学本科生最少需要4万元,许多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大学生要承担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大学毕业不能顺利就业,将会导致家庭更加贫困,而且将严重挫伤重视教育的积极性,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这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积极为贫困生创造各种有利就业条件,努力构建贫困生就业工作体系,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
2.1 给予积极心理支持
贫困生是高校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在求职过程中害怕竞争,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而,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对贫困生是必不可少的。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惑,针对不同类型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二是帮助贫困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中遇到的挫折,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方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2.2 提高就业竞争力
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和特长等。用人单位通常认为具有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更适应工作。因此,要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求职竞争力。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专业教师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指导,促使其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在学生干部选拔使用上,尽量优先考虑贫困学生,给他们更多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自信、乐观、进取的性格;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以锻炼人际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
2.3 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在我校2009年开展的“毕业生求职状况问卷调查”中,有近40%的学生求职方式会选择“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也间接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全社会应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和谐就业环境。一方面,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过程中,对经济困难学生减免相关费用,规范程序,加强监督,增强透明度;另一方面,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优才优岗,优才优用。这样,贫困生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相应回报,实现社会和谐就业。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同时提供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拓宽贫困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2.4 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
高校贫困毕业生和其他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期望等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一定的差别。应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涯指导服务,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认知,制定符合他们自身发展个性计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摒弃“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世俗观念。鼓励农村生源贫困生树立“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创业”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确立与自身条件基本匹配的就业期望,建立合适的职业抱负。
2.5 提供更多就业平台
贫困生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狭窄。因此,建设和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就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积极建立完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的网络平台,让他们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帮助解决就业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另外,可不定期召开针对贫困生的校园双选会,以提高他们求职成功率。
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就高校而言,要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探索和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和措施来促进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庄丹娅. 浅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J]. 黄山学院学报, 2007, (6) , 141-142.
[2]谢伟.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浅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7,(5),119-120.
[3]李俊.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9,(2), (44-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