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时间:2011-05-1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以此达到同一语言结构下符号的对等。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创造性移位”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理论,符号学,对等,可译性,启示

  1. 简介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

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论文网,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

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

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在于把该符号进一步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所以符号间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解释,就构成了最广意义上的翻译分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与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任何一种分类都与符号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解释方式,同一种语言中的解释性符号可以用于翻译某一特定语言符号,比如方言与官方语言的转换,口头语与书面语的转换等;不同语言符号可以相互翻译,这也是狭义或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翻译行为;而非语言符号同样可以体现语言符号论文网,例如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转换成影视作品,音乐或美术形式。

对于语内翻译,雅各布森说“The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 a word uses either another, more orless synonymous, word or resorts to a circumlocution.”即要解释一个词可以通过同义词或采用迂回解释的方式,以此达到同一语言结构下符号的对等;而对于语际翻译,他指出“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substitutes messages inone language not for separate code-units but for entire messages in some otherlanguage.”即用信息替代信息,也就是译语中重新编码的语言符号不该是单个分离的符号,而是具有一定信息的符号组合,这样才能完整的再现原语的符号信息,以此达到对等。

3.2. 从语言学角度看翻译的可译性

雅各布森站在语言学角度,透视语言的本质,指出“All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its classification is conveyable in anyexisting language.”即所有现存语言的认知经验极其分类都是可以表达的。作为语言共性论者,他坚持翻译是可能的,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一旦出现词汇空缺,就可以通过借词、借译、造词或语义转换,以及特别是迂回表达等方法对词汇进行修饰和拓展;出现语法范畴空缺,其意义也可用词汇手段来表达。但是,“in jest, in dreams, in magic, briefly, in what one would call everyverbal mythology and in poetry above all, the grammatical categories carry ahigh semantic import.”在各类日常语言神话或诗歌中,当语法范畴本身承载重要信息和意义的话,翻译就变得不可译了。一方面,在神话性态度中,“性别”范畴是某些语言中强制性要表达的,当两种要转换语言的“性别”范畴相矛盾时,翻译也无从下手;而在诗歌或类似诗歌的语言形式中,语言对仗、语音的相似性、双关、文字游戏等都是形式本身含有信息和意义的,因此也变得不可译了。

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有内容与形式之分,形式是内容的载体,相同的内容可以由不同形式来表现。就内容而言,不同语言是可以相互转换而表达的论文网,但就其形式而言,不同语言有着各自的表达形式,一旦语言形式或结构本身承载信息和意义,就很难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转换,也就变得不可译了。

4. “创造性移位”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虽然诗歌就其定义而言是不可译的,但雅各布森最后指出“Only creative transposition is possible.”虽然对于什么是“创造性移位”这一问题,雅各布森没有做出详细的阐述,但对于翻译研究却富有启迪意义。是否可以认为,对于语言形式或结构本身承载了重要信息和意义的文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借用译语独特的语言现象或特征传达出原语形式所要表达的效果。也许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出原语形式效果,但至少可以进行一些效果补偿,增加翻译的可能性。

以英汉互译为例,“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像这样即使按每个字母倒着读也会产生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意思的回文(palindrome),本身是一种绝妙的文字表现形式,要表现出同样的效果几乎不可能,马红军教授所翻译的“若非孤岛孤非弱”实属佳译,基本达到了原文所需的效果。再如,《成长的烦恼》中Ben错将标语“I like Mike”写成“I lick Mike”其中“like”,“lick”字形相近,又都是客观存在的单词。如要转换成中文,必须找到两个字形相近,且其中一个有“喜欢”之意的字。通过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有人译为“我受迈克”,“爱”与“受”字形相近,也算达到了其效果。再以一首古诗为例:

南行别弟

­——韦承庆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South-bound,I Part from My Younger Brother

Coolly,cool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

Sadly,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

Ourdeep regret is shared by flowers blown,

Which mutely, mutely fall upon the ground. (许渊冲)

首先中国古诗有其自身的格律,对仗、意境、感情等等。译文的押韵再现了原诗的韵律,同样论文网,“coolly”“sadly”的重复,与“淡淡”“悠悠”相一致,也创造了一种惜别的悲伤之情。这似乎也是一种“创造性移位”。

但具体对于“创造性移位”到底是怎么样的,很难界定也很难论证,雅各布森1930年在《论译诗》译文中指出“只有当我们为译诗找到了能产生像原诗同样功能、而不是仅仅从外表上相似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达到了艺术上接近原作。”这里似乎表明了“创造性移位”的态度,这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作用,有无限的发展和研究空间。

5. 结语

雅各布森的这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将语言与翻译的相关问题完全置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为当代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理论方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因此成为翻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其关于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论述也表现出了语言的本质,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当然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非很直接,并未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以及关于“创造性移位”未能做出详细论述,这也是其不足与遗憾之处。但其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贡献乃是翻译研究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Jakobson, Roman. On Linguistic Aspectsof Translation [A].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2] Studies Reader[C].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3]罗曼·雅各布森.雅各布森文集[C].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文军,穆雷.西方翻译理论著作概要[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5]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7]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董广才,孙海燕.开创性研究深远性影响[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5)
[9]李云霞.雅各布森翻译理论概述与评论[J]. 台声新视角. 2005.1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下一篇论文:MVR在板式蒸发装置中的应用_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硕士毕业论文
最新硕士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