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3.1关于“腐皮病”的病原菌[U5]
关于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已有较多研究,已经分离到的病原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豚鼠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及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本研究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体内分离到的普通变形菌和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两种菌,人工感染能够引起健康中华鳖发病与死亡,并能从病死鳖体内重新分离回收到原感染菌,证实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
普通变形菌能够引起对虾、赤点石斑鱼发病,同时也是鳖穿孔病的主要病原之一,[U6]还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可引起中华鳖“拟白斑病”,还是彩虹鲷、丁鱥以及幼体斑马贝的病原菌,还可以引起人类腹泻及其它感染。这2株菌作为人类与水生生物的共同病原菌,已引起医学界和水产学界的重视。鉴于普通变形菌和维罗纳气单胞菌生物变种都是条件致病菌,推测很可能是由于受伤或者环境胁迫导致鳖体抗病力下降,病菌菌乘机侵入造成发病。因此对该病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避免鳖体受伤以及养殖环境恶化。对于已发病的鳖,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3.2关于中华鳖病害的命名[U7]
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华鳖病害的命名多根据症状,比如腐皮病、穿孔病、白点病等。但事实上某些症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腐皮病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溃疡、穿孔病等;而同一症状也有可能由不同细菌引起的,如已报道有多种细菌可以引起腐皮病。
在本研究中,从病鳖体内分离到2株不同的病原菌,且都能导致健康鳖出现同样的症状,但2株菌对于药物的敏感程度却有很大不同,复方新诺明对菌株040908-2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菌株040908-1却毫无作用;而链霉素、四环素对2株菌的作用效果却刚好相反。鉴于不同病原菌可以导致鳖出现相同症状,且不同病原菌对于同一种药物的敏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没有确定病原而光凭症状来用药,很容易引起误用,不但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可能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中华鳖病害的命名重新加以梳理和规范。
参考文献
1 东秀珠,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Krieg N R, Hoit J G.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9th edition [M]. Williamsand WilkinsCompany, Baltimore. 1984. 516~548.
3 曾令兵. 水产抗菌药物抗菌作用的测定方法[J]. 水产科技情报,1997,24(1):23-24.
4 孙佩芳,蔡完其,吴建农,等.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J].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5 杨霞,吴信忠.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J]. 水产科学,2005,24(9):5-7.
6 李本旺,李春枝,张邦杰等. 中华鳖口咽腔溃烂综合症病原的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2000,27(5):210-213.
7 颜远义. 中华鳖“拟白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J]. 水产科技,2003,4:18-20.
8 张德群. 鳖病的诊断与防治[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27.
9 胡超群 吴后波. 中华鳖腐皮病致病菌的研究[J]. 南海研究与开发,1995,4:74-77.
10 杨卫东 张鸿宾. 中华鳖腐皮病的防治与研究[J]. 北京水产,2006,1:15-17.
11 许兵. 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J]. 水产学报,1992,16(2):130-136.
12 王高学,王英珍.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6(4):82-86.
13 霍淑梅,苏洪信,邱和堂. 一起普通变形杆菌的食物中毒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05,21(9): 1343-1344.
14 彭开松,佘锐萍. 彩虹调致病性嗜温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1):54-56.
15 林启存,蔡丽娟,杨仲景,等. 丁鱥溃疡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试验[J]. 水产科学,2005,24(11):21-22.
16 顾继东,范延臻,Ralph M. 土著致病菌及其胞外产物在生物防治斑马贝中的作用[J]. 应用与环境生态学报,2001,7(6):572-576.
17 王雁勇,王茜. 腹水中分离出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1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71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