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应是法定的基本保障,而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应“缺失”。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主要项目养老、医疗和低保现有的指标建立了衡量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数理模型,进而在对农村老年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农村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养老保险水平,合作医疗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1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估
参照穆怀中教授测算社会保障水平的模型,得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以 代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代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代表农业GDP的值, 代表一次分配中农民劳动所得。则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1-1)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Hr取0.75。其中 为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称为农民社会保障负担系数; 为农村居民收入占农业GDP比例,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以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之和来确定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以   分别代表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合作医疗支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各自占农民劳动收入的比例。则由 可以得到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值为: (1-2)
1.1养老保险水平评估
给付确定型(DB)养老保险通过事先确定年老后的每月养老金待遇水平,在根据享受待遇人员的年龄,服务年限等因素,逐年计算参保人的缴费额,即先推导未来给付的精算现值,利用给付分配缴费方法,建立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型。
价格P
S
PA
PE
BD
QQ需求量
图1-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求均衡情况
由图1-1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供给,由市场决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求均衡点为E点,均衡供给量为Q,均衡价格为PO。而实际上政府的供给水平只有Q,由此确定的价格为P,高于均衡价格P。其结果导致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农民为了获得相同的养老保险水平,不得不多支付(P-P) Q的代价,从而削弱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以 代表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代表每位老年人口每年领取的养老金与其具有劳动能力时每年可获得的劳动收入的比值(即养老金替代率),则
(1-3)
为计算方便,取 值为老人年人均领取的养老金额与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的比值。根据统计资料,到2007年底,中国共有5171万人参加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392万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养老金支出40亿元。同年,农村总人口为72750万人,则可以得到2007年的 的值为: =392/72750=0.54%
由统计资料可得2007年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人均年的劳动收入(即不含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内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为3790元,由此可以得
出: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为 。
1.2合作医疗水平评估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一般分为家庭保险账户,大病医疗统筹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三部分,而大病医疗统筹又可以分为医药补偿费、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 (1-4)其中: 表示基金支出, 表示医药补偿费, 表示管理费, 表示医疗保健账户, 表示医疗救助资金。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都以基金支出为基础分别按不同比例计提,即: (1-5)
其中: 分别是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的计提比例,是常数。由此,公式可变为 (1-6)
可见,医药补偿费 ,医疗保健账户 和医疗救助资金 的测算是计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关键。
1.2.1医药补偿费的测算(采用粗估法)
预测年医药费补偿费=(门诊费用 门诊补偿比+住院费用 住院补偿比) 保险因子 增加系数其中: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通过对上一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支出统计数据得到,门诊补偿比和住院补偿比根据往年的时间数据和政策规定进行综合测算,保险因子反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对医疗需求的影响,增加系数反映了医药价格水平的变动。增加系数=1+医药价格增长率。
1.2.2医疗保健账户的测算
医疗保健账户主要用于一年内没有使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农民进行一次性常规性的常规性健康体检,其做法是按照向年内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农民的医疗保健账户中划拨体检费用资金。其算法是:医疗保健账户=一年内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人数 体检费用其中: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人数根据历史数据估算,体检费用则按照实际价格和相应的待遇确定。
1.2.3医疗救助资金的测算
医疗救助资金主要用于对补偿额已经超过封顶线但仍会造成“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的救助。
医疗救助资金=封顶线以上“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数 人均救助资金。其中:封顶线以上“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数和人均救助资金同样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待遇进行估算和确定。
表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较
年份
|
覆盖农业人口万人
|
实际参加新农合万人
|
参合率%
|
新农合支出亿元
|
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万人
|
2003
|
22500
|
16300
|
72.6
|
50.38
|
7974.9
|
2004
|
14229
|
10700
|
75.2
|
75.2
|
9044.4
|
2005
|
23658
|
17900
|
75.66
|
92.83
|
10021.7
|
2006
|
50800
|
41000
|
80.66
|
155.81
|
11580.3
|
2007
|
73000
|
62926
|
85.7
|
220
|
13420
|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如果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为 ,农村居民总数为 ,则参保人员占全部农村人口的比重(即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 根据统计资料,截至2007年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62926万人,而农业人口为73000万人,则根据上式200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62926/73000=85.7%,合作医疗保险费支出额为220亿元,同期农业GDP为28095亿元,则农村合作医疗水平为:Y=220/28095=0.7831%
1.3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评估
假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数为 ,平均每人每年领取的保障金额为 。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