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迎灯、钻灯脚、三鼕鼓、馔盒、冬米果
论文关键词:一,迎灯起源
(一)、葛坑西阳陈氏迎灯
葛坑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北部,本文的“迎灯”是指葛坑西阳陈氏全族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幕降临之时始至正月十六天亮前结束的一项融祭祀、纪念和娱乐为一体的元宵游灯活动。
笔者采访族长得知:广义的陈氏迎灯活动始于汉武帝时期,分‘官迎’和‘民迎’(未见相关记载),太平盛世之时兴,战乱之时衰。葛坑的陈氏先祖——陈长兴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74-1080)迁徙至此,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据族谱记载,当地陈氏已经繁衍37代,目前人口约一万七至一万八,分布于葛坑各乡镇村落。近千年来,迎灯活动一直是当地陈氏族民每年正月十五必须举行的盛大活动之一。
二、传说
(一)、高官省亲始开道迎灯
传说,葛坑先人曾官至四品,回乡省亲时,于正月十五闹元宵迎灯之际,乘轿出游,鸣锣开道,大灯一对,大锣两面,锣声七响(其实明朝知县出行就已鸣锣七响,今无固定响数。)……陈氏族人挑灯随行。此后民迎亦采用此阵,沿用至今。大灯系清朝陈氏先祖陈世恩任守备时开始启用,灯面上写有“台湾守备中军府”字样,清朝时守备为正五品武官之阶。
(二)、媳妇钻灯脚得男丁
西阳陈氏族民相信新婚未育的陈家媳妇,举香等候在祖厝门口,待一阴一阳的大灯进门前交叉着互相咬合后,争先钻出,第一个钻出的媳妇来年首胎定能得男丁。俗称“钻灯脚”。
“钻灯脚”是一种古老而典型的祈育、求子的习俗。《福建民俗》关于“元宵”的记述[1]:“钻灯脚习俗在闽南各地比较多见,如厦门等地至近现代仍然。……“灯”与“丁”在闽南话中亦是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能够添丁生子,于是一些婚后未育的妇女自然不会错过这种机会,以祈求得子。”
“钻灯脚”是闽、台各地的同宗民俗。闽南俗谚“蹭(钻)灯咖(脚),生男葩。”在闽南方言中押压“a”韵,而“男葩”在闽南方言中是男性生殖器,其实是一种明显的生殖崇拜。西阳陈氏大灯“一阴一阳”代表的就是两性特征,大灯进门前“交叉咬合”也是一种生动的象征。将地点选择在祖厝门口,以出门的方式钻灯,亦有不忘先祖,祈求先祖保佑吾辈子孙辈出、繁衍不息的象征意义。
三、祭祀与祭祖对象
(一)、祭祀
恭请常驻宫仔仑的“显应尊王”“王后夫人”和“魁星”于正月十五夜出游巡视全境,并落轿西阳陈氏祖厝——三山堂,接受陈氏子孙的祭祀、膜拜、做法等。以求保佑族人新的一年丰收平安。第二天天亮前回銮。
“显应尊王”俗称“当境公”,是掌管地方的阴间鬼王。当地老人解释说,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书记之职,镇压一方,保佑葛坑风调雨顺、子孙平安。宫仔仑西阳陈氏的魁星是与旗斗(文)、剑刀(武)以及一面大镜子一起放置在三鼕鼓桌上的,祥见下文“三鼕鼓”相关文字。
(二)、祭祖
据《德化陈氏志略》[2]记载:葛岭(即葛坑)先祖——陈长兴,生于北宋仁宗景祐(1036)侯官北岭,自幼博学多才,仕侯官令。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74-1080)由侯官经仙游樜山少聚,即携妻偕二子入德,卜居葛岭山头。先以简棚拓荒,二至六世建“三山堂”,曰戈刀形,为开族祖。
正月十五西阳陈氏子孙通过迎灯齐集祖厝——三山堂,共同祭拜祖先,通过各分队的表演队表演和三牲等丰富的供品,向祖先报告一年的收获与进步,祈求祖先保佑陈氏子孙日渐兴旺、生生不息。
四、仪式活动的组织
(一)、13个牵头人
根据族谱及解放后的生产队分配轮流制,确定13人作为新一年里所有相关祭祀活动的主要执行人。葛坑镇目前分为6个片区,13个分队,分别是:龟大坑(2个分队)、石壁子(2个分队)、龙墘(2个分队)、寨头坪(4个分队)、水门坑(1个分队)、宫仔仑(2个分队)。每个分队安排一人‘做头’,共13人。其亲戚朋友各尽所能,相互帮忙,共同完成所有祭祀事项。
(二)、会议安排具体事项
十二月下旬,由族长召集家族会议,与会人员主要有13个牵头人,族长,常务秘书以及家族相关成员。随机选择地点,主要讨论关于正月十五迎灯活动的组织、分工、安全保障等相关事项,以及新的一年里相关祭祀活动的时间和执行人的安排。因为除了迎灯活动以外,还有例如正月初一‘请福’,正月初九“帝君公”生日,正月十五请‘显应尊王’出巡保安辟邪,九月十九‘皇君妈’生日……等祭祀、祭祖活动。
五、迎灯全过程
正月十五当天下午,日落时分开始,从宫仔仑出发,分为13队,分别由13个牵头人带队,13人中另有一名主要执行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家家户户的小孩儿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跟在属于自己片区的小分队里,每个分队都有几个大人跟着,主要负责小孩儿的安全,或者帮他们换蜡烛、电池,或者帮他们走过一些不好走的路段。
队伍的开头为大灯一对,大锣两面,锣鸣七响,请出在宫仔仑常驻的“显应尊王”、“王后夫人”、“魁星”以及赫赫有名的“三鼕鼓”鼓乐队,由几个壮汉抬行,走在宫仔仑队伍的前面。宫仔仑的队伍一般在整个队伍的最后面。
队伍路线绕葛坑6个片区行走,年年基本固定:
石板桥—张墘尾—下东山—坝子头—上宅—街尾—龟大坑—石壁子—龙墘—下桥头—下街路—三山堂(祖厝)
在祖厝——三山堂堂面摆上元犒赏“显应尊王”、“王后夫人”、“判官”、“结史”等阴间鬼王,也祭祀先祖。一阴一阳大灯进门前要交叉咬合架在祖厝门前,让新婚未育的新媳妇争先钻出,人称“钻灯脚”,在葛坑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所以迎“灯”寓意迎“丁”。大灯一对为一阴一阳,当地陈氏族民相信,未育新婚媳妇在大灯交错时,如果能第一个钻过灯脚,头胎定能得男丁。
进门之后,由每个分队请来的表演队轮流表演节目,牵头的人此时要点香祭拜。(这些表演队都是由各分队牵头人请来的,在迎灯的途中边走边演,娱神娱人。)各队表演、祭拜结束后请道士做简单的法场,大家齐拜,拿着点过的香,各自送灯(丁)回家,将自己分队所有的灯都挂在牵头人现住的厅堂之上,门口放鞭炮,亲戚朋友齐聚,请客敬茶,吃果点,吃饭喝酒。
招待好宾客后,13个牵头人必须都回祖厝——三山堂守夜,磕头点香,做一整夜的法场,宴请四方鬼神,祭祀祖先。在天亮之前,送“显应尊王”“王后夫人”“魁星”回宫仔仑府,老人说诸位尊神属于阴间,不宜在白天出行。
六、文艺特色
(一)、三鼕鼓
——民间鼓乐队,由大鼓、铜钟、锣、大钹、小钹、碗锣、小鼓、唢呐配以三鼕鼓乐旗、可移动大鼓架、桌围(围桌子的绣有人物祥景的丝布)和彩灯组成的。自成一队,可以边演奏边跟着迎灯队伍移动。演奏以摸进和逐渐加速为特色,气氛庄严、紧张,气势宏大。采用工尺谱记谱,目前保留有口传唢呐曲谱《一狂风》、《玉兰操》(已录像)。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能够背诵此二曲目的老人已年过九旬,仍然能够演唱工尺谱,但无法随队伍演奏,其他曲谱亦已无处寻找。在笔者采集活动录像时,系请人代吹唢呐。
三鼕鼓曾应泉州市邀请代表德化典型民俗参加在泉州市举行的“国际木偶节”——泉州市区文艺彩街活动。相传为葛坑原有的著名寺庙——天皇寺的遗传。据查,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天皇寺的存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