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

时间:2015-09-05  作者:王晓璐

摘要:张舜徽所著《中国文献学》一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本文主要通过对该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体例,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从而了解他的学术观点,学科贡献,以及揭示该书的学术价值。
论文关键词: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兄弟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首以“文献学”标著书名。时隔半个世纪后,又有三部文献学著作相继问世。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三者成鼎足之势,促使文献学的新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张舜徽所著的《中国文献学》。

1 简评《中国文献学》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张舜徽(1911-1992年),现代史上著名文献学家。他所著的《中国文献学》于1982年由中州书画社出版,此时中国的文化事业正值百废待兴时期,作者“将整理文献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详加阐述于前。俾学者由此入门,以得整理文献之术。”本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确定了总体的文献研究,划定了文献学的范围,这是文献学学科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且以叙述式阐明内容,注重最新材料指引证,论断富有前沿性、创新性、启发性,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性著述,标志着当代文献学系统的构建。对文献学教育、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文献学教育方面,这部书作为教材,在很多大专院校被广泛采用;其次,20世纪80年代,文献整理工作有较快发展,大批的古籍被整理出版;再次,在文献研究上,这部书的出版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标志着中国文献学的最后确立。

2 简评《中国文献学》的体例

全书共十二编、六十章。第一编概述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第二编介绍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第三、四、五编分别论述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版本、校勘和目录;第六编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第七编总结了前人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第八编介绍一些杰出的校雠学家整理文献所取得的成就;第九编专门介绍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所取得的业绩;第十编罗列近代学者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第十二编指出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及最终目的是“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编述成有系统、有剪裁的总结性的,较全面、较完整的中华通史”。

3 简评《中国文献学》的内容

3.1 对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作者围绕“文献整理”构建文献学学科的理论体系,首先介绍文献的载体,接着是文献整理的重要方法,再辅以考证、翻译、抄写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就构成了文献学方法论的完整内容,这是此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分历代校雠学家、清代考证学家、近代整理文献的著名学者三部分来叙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另外,作者始终站在文献学研究的角度,用心收集大量的文献材料,更好的论证观点;最佳版本的应用也是一大亮点,使得著述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最佳性等功效。

3.2 明确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首先,作者从“文献”本义出发,严格区分其研究范围与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不同,得出结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作者从狭义上来解释文献,把是否有文字记载作为文献的重要标志。

其次,他赞同梁启超“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的论断,阐述:“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现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是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尤其是将非书籍古代文献排除,一改前人对“文献”论述的偏失,“并且进一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流源,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这是作者第一次阐明了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对文献学做出的一大贡献。

3.3 批判地总结和继承相关学术成果

作者对中国学术史上整理研究历史文献的积极成果,有所舍取,兼收并容,形成了自己的文献观。用大篇幅将前人整理文献取得的卓著成加以总结,由远至近:历代校雠学家、清代考据学家、近代学者。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学术特色、师承关系;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文献观,即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整理历史文献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学术境界,把为人民大众服务、写出能为一般人民所接受的《通史》视作历史文献学家的天职,这是作者历史文献观的社会落脚点与最后的归宿。

3.4 对文献学方法的新探索

全书立论以学术史为依托,扎实理清学术史中的基础知识,对文献学方法总结的新探索。以文献学而言,古代即称校雠学,其主要方向为目录、版本、校勘三者,因此该著作的第三、四、五编以此作为整理文献的基础知识,第六编又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中,抽绎出抄写、注解、翻译、考证、辨伪、辑佚六种,这实际上是基础知识的延伸与补充。

尤其是第六编第三章介绍的“翻译”方法。20世纪30年代二郑兄弟在《概要》把“翻译”列入文献学研究体系——突破了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作者亦对此问题认识深刻,论述详尽。本书有言“我国学者对于域外文献之整理,在两个大时期内,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一是隋唐以前由印度传入的佛典;二是明清以来由西欧输入的科学书籍。”“翻译”既与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对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信息载体的变化,翻译作为世界文化的桥梁,是现代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此举不仅总结了古典文献学,更开启了现代文献学的研究。

4 结语

张舜徽不愧为中国现代文献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文献学观不仅为中国学术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遗产和光辉,而且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创新、为广大文献学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他在《中国文献学》该书中所表达出的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面、顽强的钻研力,更应为广大文献工作者所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3] 吴 枫.中国古典文献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2.
[4] 胡军,曹慧.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
107-108.
[5] 赵海丽,王希平.“郑”“张”中国文献学著述之比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6):
76-79.
[6] 何林夏.试评三部历史文献学著作的学术倾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1):32-36.
[7] 田方斌,李惠明.文献学学科体系论略[J].图书情报工作,1997(10):3-7.
[8] 韦顺莉.试论张舜徽的文献学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2):92-94.
[9] 杨溢.中国文献学发展历史轨迹[J].文献学与目录学研究,2005(4):37-40.
[10] 许刚.论张舜徽文献学与史学思想之会通特征[J].宿州教育学院报,2005(6):6-1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葛坑镇西阳陈氏元宵节“迎灯”
下一篇论文:简谈《搜神后记》的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成因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