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西东巴文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但学术界对东巴文的性质众说纷纭,如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等。本文从《古事记》的用字出发,试图通过相关文字理论,说明东巴文的性质为原始文字。
论文关键词:纳西东巴文,《古事记》,原始文字
中国西南川、滇、藏三省交界的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其产生的年代虽然比甲骨文还要晚,但从文字发展阶段看则比甲骨文还要早,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然而学术界对东巴文的性质却分歧很大。林向萧先生在其《关于“东巴文是什么文字”的再探讨》[1]一文中共列出了十六种说法,加上林先生本人则多达十七种说法,不可不谓众说纷纭。
有关文字的性质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大致为学者所熟知的有关文字性质的论述有周有光[3]、王元鹿[4]、王伯熙[5]、陈振寰[6]、梁东汉[7]、伊斯特林(前苏联)[8]等学者。综合比较我们认为王元鹿先生有关文字的分类理论(即从文字性质出发对文字进行类型学上的区分)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王先生认为文字分类可从文字制度和文字的符号体态两大方面来分,其中文字制度包括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和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两项。本文即根据王先生的理论来讨论东巴文的性质,从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2](下简称《古事记》)一书的用字出发,试图说明东巴文的性质,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原始文字(即王先生书中的早期文字)的特征,我们略加调整引述如下:
1、以原始的象形字、指事字,有的加上原始的会意字为基础,来记录语言。
2、原始文字记录语言时字词不严格对应,字序与语序不严格对应,文字不能完整顺序地记录语言。
3、原始文字以方位、颜色等手段记词表义。
4、文字符号体态特点:(1)体态繁复(2)字形大小、长宽比值不统一。
下面我们来一一讨论《古事记》的用字是否符合这些特征。
一、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看东巴文
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有意音、记音、记意三种,相应的有意音文字、记音文字和记意文字三种。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东巴文记录纳西语的情况。
1、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是“写词时字形既与所记词的意义有关又与所记词的音有关”[4]p110,即相当于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古事记》中的形声字很少,我们仅发现三字。山崖,象山崖为义符,作声符。 包裹,○是包裹之意为义符,表音作声符; 赎回, 象回转意,表音。据初步统计《古事记》用了不同单字约 334 个(包括合文及未读音字)。形声字却仅只有三字,使用了13 次。可见其还不是成熟的意音文字。
2、记音文字
《古事记》中的记音文字包括音节文字和假借字两种。
(1)、音节文字
主要是哥巴文和藏文。《古事记》中共有7个哥巴文,分别是:y、w、[、b、嫛怼,共使用了21次。有3个藏文共使用了6次。这仅有的几个音节文字与日语等音节文字相比还很不规范,而且数量太少。,只能代表东巴文有表音化倾向,并不能说它为音节文字。
(2)假借字
《古事记》中假借字比较多,据统计约有249个假借字,被借字162个。其中一字仅借作一个假借字的有109个,在这当中有83个只使用了一次,有相当一部分是假借作多音节词中的一个音节。(为行文省便下文简称标音)在经文的第49)(表示第49节,下同)50)、51)、58)中多神名,经文第150)至166)为崇仁利恩的迁徙路线,当中有很多地名。这些神名、地名大都为多音节的专有名词,故使用了很多假借字来标音。其中有的是同一个音节使用了两个假借字。例如hɔ经文的38)中使了来表示,可是在154)中却又使用来表示;ʥi这个音节在经文的18)中使用了水来表示,但在167)中用来表示。这说明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同时有53个被借字借为几个不同的假借字,其中32个被借字只有两个假借义项,剩余的超过3个。最多的是桶,分别被借作出现、到、生、开、建筑、标音等6个意义。这更说明假借字在经文使用中很不规范,还没有像汉字等成熟意音文字那样形成一对一的固定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假借字固定的使用某一被借字来表达,如“桶”表“出”这一意义高达42次,“解”表“白”这一假借义达20次。但是经书中这样使用次数超过十次的假借字仅此两字而已,更多的是前面所述的临时性假借关系。另外有66个字在经文中只有假借义,本义没有使用,如、、、等。因此,尽管《古事记》中使用了很多的假借字,但它与成熟意音文字中的假借字还有很大差距,尚处于使用假借字的早期阶段。同时从、和上文66个东巴文只作假借字来看,东巴文已经开始向成熟的意音文字缓慢过渡。
3、记意文字
包括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文字。《古事记》中绝大部分字为记意文字中的象形字,(有关象形字下文的符号体态将详述)指事字较少,一为纯符号的指事字,如、、,另有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抽象符号的指事字,如、。有些学者对这些字是否为指事字有不同看法[9]。本文限于篇幅暂不讨论。会意字则更为稀少,主要有饿、烧、能干、织、捶打等。另外有些会意字会跟随上下文而改换意符,如商量一词本作,但在经文的43)中有能者和智者商量,大官和小官商量,经书分别直接写为 和 ,在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身上直接加曲线表示两人商量。这也是会意字不成熟的表现。
从上面所讨论的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看,东巴文主要以记意文字为主,另有一定量的假借字和少量音节文字,意音文字稀少,符合原始文字的性质。
二、从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东巴文
从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可将文字分为语段文字、表词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纵观《古事记》仅最后一节(第184节)文字完全记录了语言。该节只有7个音节用了7个东巴文。其实其中一个读为两个音节,并未读音只表义。记词率超过50%的只有1)、7)、9)、10)等40节,剩下的144节记词率不到50%,即平均一个东巴文至少要代表2个以上音节。由此可以看出东巴文尚处于语段文字阶段。恰好符合原始文字的第三个特征。
此外有好几个现象是成熟文字所无的,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些现象。
1、合文
甲骨文中还存在合文现象,但到了小篆时代合文已绝迹。《古事记》中有许多合文现象。详见下表。
东巴文
|
国际音标
|
汉义
|
单字表示
|
出处
|

|
nʣ33ʌ ȵʥi33
|
树会走路
|
树、走路
|
2)
|

|
ɭu33 tɑ55
|
石头会说话
|
石、说话
|
2)
|

|
tʂʅ33 ȵy55
|
土壤会摇晃
|
土、摇晃
|
2)
|

|
ʥi31 kʰa33
|
水和沟
|
水、沟
|
7)
|

|
hɔ31 nɑ55
|
黑玉
|
黑、玉
|
15)
|

|
nɑ31 ɭu31 lɑ33
|
又黑又热
|
黑、
|
16)
|

|
ku33 nɑ31
|
黑蛋
|
黑、蛋
|
17)
|

|
ha31 nɑ31
|
黑鸡
|
黑、鸡
|
17)
|

|
nʥi31 ʦʰo31
|
能飞能跳
|
飞、跳
|
20)
|

|
ku33 ŋgu33
|
九对白蛋
|
九、蛋
|
23)
|

|
zɛ31 ʦʰɿ33
|
假借
|
鬼、踢
|
57)
|

|
ɭo33 ɭʌ31
|
阳神叫
|
阳神、叫
|
67)
|

|
ha31ʂʅ31mɰ55tʰu31
|
金黄手杖
|
金黄、手杖
|
68)
|

|
sɿ31 ɕi33
|
三百
|
三、百
|
175)
|
这些合文的存在说明东巴文还不是成熟的文字。
2、方位别义
《古事记》中有些字因其在经文书写中的位置比较特殊而产生别义的作用。这也不是成熟文字所有的现象。具体例子详见下表。
东巴文
|
意义
|
出处
|

|
示崇仁利恩藏在皮囊里面且未读音
|
70)
|

|
牛头上加刀示宰杀
|
73)
|

|
横卧之代表坏利恩死
|
80)
|

|
因向左看,双线示目光向左
|
83)
|
|
因向右看,双线示目光向右
|
84)
|
|
本“山崖”义,此处以为山崖阴阳两面界限
|
135)
|

|
黑鸡画在下面示衬红褒白命腋下夹只黑鸡
|
148)
|
3、有字无语(未读音字)
有字无语指一些东巴文虽写出来了但经师并未读出来,只表意义或提示某种情境。此现象与方位别义有联系。如上表中前两字都未读出来。具体例子详见下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