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平淡无奇的景象,真实不过的心情,写的单纯明净。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生命体验的结晶,面对着美丽的田园景色和衣食无忧、身心自由的快乐,陶渊明的心与大自然是和谐圆融的。他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体会着生命存在的感受,以欢歌笑语和偷悦的心情珍视着田园的真实存在。 三是对故旧邻朋的率真交往。陶渊明是一个特别重视友情的人,躬耕田园后,与邻居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归园田居》五首中写他和乡亲夜饮,亲切得让人感动:“流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阁,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主人和客人亲如一家,气氛轻松自然。这幅夜饮图,显然与放达之士箕踞狂饮的情调不一样。他只要有酒,就常常招乡亲邻居共饮,与邻居的关系亲如一家。《杂诗》其一写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跟邻居的关系丝毫不见生疏和隔阂。《饮酒二十首》其十四写乡间故人携酒来饮:“故人赏我趣,掣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虽已经醉得语无伦次,但气势依旧淳朴自然,并不“悖礼伤教”。于此不难看出,陶渊明生性随和,与乡邻的友情达到非常融洽的程度。诗人把与邻居间的新型关系用“相命肆农耕”“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诗并记》)等优美诗文,固定在桃源理想中,充分反映了他与邻居的友情体验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陶渊明与周围的故旧邻朋,本质上说来是异趣难一的,但照常有敦厚的感情。在《饮酒二十首》其九中田父虽然口出俗语,劝其出仕,陶渊明却表示:“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意趣虽殊,并不妨碍一块交往。《饮酒二十首》十三中饮客虽然常来酣饮,但与作者“趣舍邀异境”,甚至“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相互之间不能理解,但这并不妨碍陶渊明与其经常来往和终日欢饮。凡此,皆可见出陶渊明交友时的忠厚、率真、深情和诚恳。 四是对生命消亡的思辨。对生死寿天的人生历程的思考与感慨,是陶渊明人到中年以后心中始终纠缠的一个世俗情结。曾有人说过,诗歌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真正结晶,其实质是对生命本身的发问与解答。陶渊明先后在近20篇诗歌中,探索人类生命的本源,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表明诗人对生与死的体验理性坦然,是对生命消亡有独到的思辨认识。 有感于时代,陶渊明也像魏晋士人一样,为生死问题所困扰:“自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些世俗情结在诗人心中时时纠缠,难以解脱:“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十三首》)诗人贵生乐生,希望神圣长寿,“不死复不老”活到一“万岁”。 然而,对陶渊明提供具体的人生参照,引发渊明对人生巨大衰感的却是亲人的一一仙逝和早亡。8岁丧慈父,诗人有“瞻望弗及”,“负影只立”(命子》)之哀叹,外祖父仙逝诗人有“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晋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之惋惜,12岁庶母孟氏病故,诗人顿声“重催天罚”之痛楚,30岁丧妻,作者有“始室丧其偏”的悲伤,37岁丧生母,作者辞官而去,(守孝三年),“感惟崩号,兴言泣血”(《祭程氏妹文》)同父异母之妹丧于武昌,渊明不仅辞官奔丧,一年半后写下了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祭程氏妹文》。这种人生只推移而不循环的短暂单一性,激发了认识的深哀巨痛。比陶渊明小16岁的从弟敬远刚过而立之年,碎然仙逝,诗人也写有《祭从弟敬远文》,从日月流逝和寒暑交替中,诗人因而“情恻侧以摧心,泪憨憨而盈眼”。未至“知天命”之年,陶渊明就连遭多次巨大的亲人死别的凄惨悲痛的人生经历,这对于陶渊明的生命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是亲历,是很难写出这样真挚感人,情深意切的诗文来。 李泽厚就强调过中国的哲学:“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的关系,而更应该是和睦合一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光环和荣耀,是它的自由的主人,是它的真正的规律性和目的性。”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的中国诗人,就常常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生同一的东西。陶渊明更是将个人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相对接,自我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诗人,自然变化成了诱发诗人察知生命变化的契机,并获得同一性的认知和感悟。“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杂诗》其十二),他为时光的流逝,生命难久,不能把握而深思,但他不再消沉,不再伤感,而是自爱自励,奋发进取,充实人生,以解脱悲哀,超越生死,这充分显示出诗人高于同世代士人,也高于封建社会的一般文人。 总之,陶渊明是一个至情至性、本色率真、品行高洁之士;他既是诗人,也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东晋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面影,更主要的是展示了他的心灵世界,记载了他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种种感受体验以及对生命行将消亡的深刻思辨,表达了他对人生问题的敏锐关注与哲学思考。读他的诗歌,不仅能够得到文学审美的熏陶,更能得到生命哲学的启迪。 参考文献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
 4 施淑枝.《陶渊明及其作品研究》 :国彰出版社,1986
 5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