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美若辛夷——浅谈王维的自然观_山水诗-论文网

时间:2014-02-15  作者:钟婷婷

论文摘要:在山水诗中,诗人的自然观无疑在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境界。直接由诗人的自然观来切入作品,无疑可以更直观地窥见诗人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解其自然诗歌的无限韵味和精神内涵。本文将王维自然观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还自然以本然的面目,以自然为知己和皈依,从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
论文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自然观

王维诗歌题材众多,且各种题材均多佳作,但是其美学思想、艺术成就及深远影响主要集中在山水诗中,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意义。其山水诗歌历来为心倾自然的人们所盛赞,今人李泽厚亦叹赏道:“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了。”那么,创作了如此卓越而隽永的诗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在那至美的自然之境的深处,又涵纳着诗人怎样的一颗自然之心呢?这些问题无不令古今读者油然赞叹的同时,更想要真切地走近诗人的精神世界……

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于诗人王维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潮至今,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的方面,主要可分为编年、版本、作品、文化研究四大类。众多关于诗人道家和佛禅思想的论述,在某种角度上都与诗人的自然诗歌特色的形成紧密相关,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卓越山水诗人的自然观构成的专门性研究,笔者认为是很欠缺的。自然观,简而言之就是人对自然界以及自身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山水诗中,诗人的自然观无疑在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境界。直接由诗人的自然观来切入作品,无疑可以更直观地窥见诗人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解其自然诗歌的无限韵味和精神内涵。

体现在诗作中的王维自然观,其主要特点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还自然以本然的面目,以自然为知己和皈依,从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

一、以本然之目静观自然

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有限,不仅是受制于客观因素,更不乏主观因素的“自缚”。这“自缚”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自我的“成心”或偏执。人情的是非好恶和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不仅会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同时也会使自己感到外物的牵挂、滞碍,被困于“自我的封界”,而看不到外物的自然之性。从观世的角度上说,庄子所言的“逍遥”就是驱逐了“成心”之缚,而使自心无挂无碍、外物自然而然的精神境界。欲得此“逍遥”,则“莫若以明”,首先所要凭借的便是一个本然的观世视角,一双赤子之目,以消除人主观的成心和武断的偏见,消解自我中心主义,解除人对万物的立法权。而这“本然”,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诗人王维之自然观的根本特点。以诗为证: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瓣瓣辛夷之花,在此无言而无意地“泄露”着诗人的自然之思,纯净而清明地“倒映”出诗人观照自然的目光。亘古幽谧的深谷中,花儿默默地开开落落,自尝着生命的轮回无歇。诗人的眼睛与之相遇于一瞬,心灵蓦然与之犀犀相契,于是油然地将这刹那间的生命之景“绘”于笔端,尺幅之间默响着自然生命的动息,一千年多年后依然令“观”者们不禁凝心若悟。

这是一幅令有心者冷暖交织的画面。冷,是对生命体存在的独立与孤寂的感味,自然物如此,人何尝不如此?而暖,是因孤寂之中有一根温馨的牵系,系于这微小的生命体与那无形的天地之大“道”之间。庄子说“物物者与物无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那孕生了万物的生命之“道”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息息相通的。透过眼前这微小的生命个体,心灵便可直抵那无形的天地大“道”。王维笔下的自然诗句往往就是如此,简致,闲淡,却又具有极其深厚的涵蕴。每一个浸润在这些作品中的人,都可以从中体认到那个隐匿其后的生命之“道”的神秘气息,感触到那种最深层的脉动。《辛夷坞》无疑是其中的卓越之作,如李泽厚所说“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时空景象似乎都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似乎又在这自然风景之外。”古人心中的天地大“道”当然是不朽的永恒。

同时,这种“冷暖交织”也是诗人笔下景物自在自足的一种表现,它们既是自然界中的独立存在,又与大自然交融一体,无智无求,任运随化。诗人只是将景物直现在读者目前,而“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只令“景物自然兴发与演出”。

以本然的视角观物,在此又可称为“以物观物”。“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这对概念,最初由宋代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绪言观物外篇》中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后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此论诗词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消解了自我中心、人类中心的偏执,将自己的智识忘掉,让主体隐退,“虚以待物”,任由万物自由兴发。这首令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的《辛夷坞》无疑是“以物观物”的楷式之作。诗人无不在用自心去体验那弥漫于整个宇宙之间的生命感,体验万物的生命节奏与韵律,使身心皆与山水自然发生奇妙的融合。

二、以相契之心皈依自然

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事实上,山水自然也未尝不可被人视为相契于心的“知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金陵怀古之绝唱——王安石《桂枝香》赏析-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两周铜器铭文的语言特色-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