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三民主义的文化解读_孙中山

时间:2012-08-03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从文化角度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涵丰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文化解读。民权节制治权的政治文化解读。
论文关键词:三民主义,文化,孙中山,思想,解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文化观是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观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在世时期中国国民党文化观的集中体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因而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具有政治文化涵义,从文化角度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观之一。

一、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文化解读

中华文化精神亦即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它作为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外在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1]中国人的团结力不仅应当及于“家族”、“宗族”,而且应当及于“国族”即“民族”。他认为,中国人所说的“王道”就是顺乎自然,“用王道造成团体,便是民族”。 [2]

而维系或者凝结民族的力量有五种:一是“人种”和“血统”。在白、黑、红、黄、棕五种人种中,中国人是黄种人,“中国人黄色的原因,是由于根源于黄色血统而成”。“祖先是什么血统,便永远遗传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统得力是很大的力”。二是“生活”。“谋生的方法不同,所结成的民族也不同”,蒙古族以游牧为生活,迁居的习惯可结合成一个民族,“元朝的兵力,西边征服中央亚细亚,阿拉伯,及欧洲之一部分,东边统一中国,几乎征服日本,统一欧亚”孙中山,强盛的原因在于蒙古族“生活就是游牧,平日的习惯便有行路不怕远的长处”。然而在元朝入主中国以后,蒙古民族不但不能消灭汉族人,反被汉族人同化,“中国不但不亡,并且吸收蒙古人”,“满洲民族也没有消灭汉族人,反被汉族所同化,变成汉人,像现在许多满族人,都加汉姓”,说明生活方式在维系中华民族的作用。三是“语言”,如果“外来民族得了我们的语言,便容易被我们感化,久而久之,逐步同化为一个民族”,“如果人民的血统相同,语言也相同,那么同化的效力,便更容易”,所以“语言也是世界上造成民族很大得力”。四是“宗教”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凡是“崇拜相同的神”,“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为一个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五是“风俗习惯”。具有“特别相同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也可以自行结合成一个民族”。 [3]所以,中国人“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风俗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4]

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民族,“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况且“中国的文化,比欧洲早几千年”,与汉朝同时代的罗马,是欧洲时期古文化最盛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思想便很高深,……南洋各小国要求进贡,归化中国,是他们仰慕中国的文化,自己愿来归顺的,不是以武力去压迫他们的”。 [5]同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其和平思想由来已久,汉朝时“中国不但不去侵略别人,反为外人所侵略”。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的地位”,“有亡国灭种之忧”。中华民族的危险来自帝国主义列强,“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出民族主义,恢复起来”,“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类去打抱不平,这才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 [6]

二、民权节制治权的政治文化解读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民主政治特色。它以进化论和权力制约论为基础,其内在结构有机联系并整体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政治文化系统。

表现为:第一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体的政治需要和政治能力文化层面。与西方的“天赋人权”观念不同,孙中山认为随着地球的生成和物种的进化而始有人类,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有其是在专制帝王出现后,更造成人为的不平等。表现为封建帝王处于“特殊地位”,人民地位低下;“愚劣平庸”之辈高高在上,“圣贤才智”者地位卑微,存在着“政治阶级的不平等,就是人民彼此的阶级也不平等”。从来没有“天赋有平等的道理”,“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被压迫的人民需要平等自由,需要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力”,就必须通过“革命的风潮,来打不平”,“革命的始意,本是在打破人为的不平等”,“做到政治上地位平等”。 孙中山强调,人民真正的平等自由和能力必须“在民权上立足”,以民权作为保障,而体现人民政治能力的民权实现形式决不能是欧美式的“代议政体”,那样只会成为“猪仔议员”,流弊百出,因而只能“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欧美之上”

第二,关于政治设施、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按照孙中山的政治设计,国家的政治大权分为“政权”和“政府权”。“政权”即“民权”,也就是人民具有的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四权;“政府权”即“治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两者之间的政治关系表现为:“民权”高于“治权”它是人民“直接管理国事”之权,即人民通过选举和罢免的政治活动去“管理官吏”,通过创制和复决的政治活动去“管理法律”,从而“直接管理国事”;政府是人民以“民权”直接管理下的“机器”,政府这架机器的运作就是要“替人民做事”。孙中山认为,只要人民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民权”,其节制下的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方面的“治权”,就可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三、发展实业和重视民生的经济文化解读

孙中山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出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实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生产“大变动”,“机器占了人工”,“工人便受很大的痛苦”。为解决这种痛苦,便发生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便是“民生问题”。民生主义即以此为核心,去“研究人民生计问题”,“解决众人的生存问题”,目标在于“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安乐,都不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孙中山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认为近几十年来其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不是“阶级战争”,而是用“改良的办法”实现的“经济进化”。表现为“社会与工艺之改良”,“运输与交通收归公有”,“直接征税”,“分配之社会化”,亦即以政府行为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增加国家的财富,把交通运输收归公有,改善工人的教育卫生条件和工作环境,以“调和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增加社会生产。据此,孙中山得出的结论是:“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孙中山,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既然如此,在孙中山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改良”与“经济进化”的经济文化模式,来“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其方法是修筑铁轮、运河,发展交通业,开发矿业,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使得“全国的工人都有工做”,以解决“民生问题”。 对于土地问题,孙中山把它同中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他认为,欧美还没有办法解决土地问题所产生的弊端,原因在于那些国家的“大地主已经养成了很大的势力,便很不容易做到”,中国要趁地主势力“还不甚大”和工商业还不发达的时候,用“平均地权”即“政府按照地价收税”、“照地价收买”和“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 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四、知难行易的哲学文化解读

孙中山三民主义文化观的哲学观认识是他的“知难行易”说,这一学说建立在其唯物主义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他认为,“总括宇宙现象,要不外物质和精神二者。精神虽为物质之对,然实相辅为用。”“何为体?即物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何为用?即精神。比如人之一生,五官百骸皆为体,属于物质;其能言语动作者,即位用,由人之精神为之。两者相辅,不可分离。”从这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孙中山揭示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认为先行后知,“科学家之试验也,即行其所行关系的目的,意在强调行的实践意义。”;知而后行,“能知必能行”。 [14]孙中山论证知行关系的目的,意在强调行的实践意义。他指出:“行之易,知之难”,“‘行易之难’”,实为宇宙间之真理,施之于事功,施之于心性,莫不皆然也。”他批评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知之非艰”而“行之惟难”的观点,认为“此说所误而频生畏难一说误之也”,中国近代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知之非艰,行之畏难一说误也”,,以至于中国的变法缺乏维新缺乏冒险精神,“暮气畏难”,“必先知而后行,而知用不能得,而行永无其期也”。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多赖冒险精神,不先求知而行之”,所以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不是学理主义的说教,而是重型学说,即注重在行中去认知,知又是为了行。其学说的缺陷是过分强调了知的艰巨性,并认为“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承认“先知先觉”和“天赋的才能” ,这又割裂了行与知即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结语:

孙中山三民主义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民族精神,又具有突出的反封建传统的革命性;它肯定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和经济发展模式孙中山,又否定了其对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中的“天赋人权”观念、“代议政体”个、和土地制度。它的内涵,就是希冀恢复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争取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独立平等地位,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是变革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观,它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基础,欲在中国现代社会的构建起资产阶级的文化,不不失为中国文化史的一种进步。正因为它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观,所以它反对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并企图以三民主义取代共产主义文化观,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思想特征。

注释:

[1]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89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9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92-60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94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32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94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参考文献:
[1]侯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张希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
[5]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崔志海,葛夫平.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诗经》“爰”研究_前提
下一篇论文:上海的都市文化想象与隐喻-从施蛰存到孙甘露_龙源期刊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