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服务业事实进行分析(Summers、Saxonhouseand Leveson,1985;Triplett,2000;Evangelista and Savona,2003;谭砚文等,2007),结果也基本上支持了非均衡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当然,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质疑,Griliches(1994)认为统计方法上的缺陷低估了服务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从而使得对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可靠(Rowthorn and Ramanwamy,1997);Oulton(2000)通过建立一个内生结构变动模型指出,只有当停滞部门是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时,非均衡增长模型的理论才会成立,而如果停滞部门能够向技术进步部门提供中间性投入,那么其对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为正,这些部门被称为“Oulton产业”(Sestiniand Tronti, 2001)。
国摘要手段和政策取向。除了基于全国状况进行的实证研究之外,近期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服务业的生产率和就业份额表现出区域之间的非均衡,但在大部分区域,服务业就业增长均是以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滞后为代价,不利于服务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邱小欢,2010;朱轶和熊思敏,2010)。
理论和实证研究基本上都认可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依赖于其相对滞后的劳动生产率,但从研究的完备性和分析方法上还存在有待深化之处:首先,除了劳动生产率因素之外,部门间工资差异、服务业产品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以及它们与劳动生产率的组合关系也是影响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因素,单凭劳动生产率滞后因素并不足以解释我国服务业的就业问题,在特殊情形下可能还起到相反的作用;其次,不少的实证研究在基本思想上借鉴了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观点,或者说是使用了更为简洁的版本——“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或者“成本病假说”,但对于Baumal(1967)原始模型的不足之处改进较少,从而使得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存在漏洞,实证研究模型的严密性以及与理论模型的匹配程度也较低论文怎么写。
三、拓展的两部门模型
鉴于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接下来首先构造一个拓展的两部门模型进行分析。假定经济中有制造业m和服务业s两部门,要素投入都只有劳动力,分别为Lm和Ls第三产业,总劳动力为L。部门间存在工资差异,Wm和Ws均为名义工资。m和s部门产出方程分别为:
(1)
(2)
其中 分别为m和s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a、b为技术参数, 为不同劳动生产率对两部门产出影响的时间变动因子。 和 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 从而可得部门边际产出与部门工资之间有如下关系: 和 ,从而有:
(3)
假设人均服务业产品需求取决于服务产品的相对价格、人均实际工资水平和其他外生因素(Baumal,1967;Worcester,1968; Birch and Cramer,1968;程大中,2004),构造模型 ,其中 和 分别为价格和收入弹性,w按照部门工资几何平均并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后有 ,计 ,整理得:
(4)
由(1)得 从而有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为
(5)
综合(4)、(5)两式,对结果取对数形式,并依据时间t求导有:
(6)
以 表示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 和相对工资 的变动率,可以构造计量模型:
(7)
该模型在保留程大中(2004)对原模型的修正同时,结合了Birch and Cramer(1968)和Worcester(1968)对Baumol(1967)工资方程和产出组合的批评意见,将部门间工资差异纳入其中。依据方程推导的结论,需要检验的备责假设为 ,并且按照正常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零,以及收入弹性大于零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检验 和 。
四、实证检验
(一)数据描述
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78-2008全国年度数据,劳动生产率按劳均产业增加值计算,并依据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扣除通货膨胀作用;同时,为研究模型解释能力在各年间的差异状况,对1993-2008年度全国29个省市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基本数据包括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率(Gls)、第三、二产业工资比变动率(GWs)、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rm)、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rs)等,统计性质见表1和图4。
   
图3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就业比重和工资差异[③] 图4 1993-2008年各省市截面数据统计特性[④]
图3表明了1978到2008年全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就业比重和工资差异的变动状况。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中,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上升速度相对减缓;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滞后于第二产业,并且1990年之后差距有不断扩张的趋势;部门间工资存在差异,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差距在扩大,第三产业人均实际工资相对第二产业呈显著上升。将其大致分为三阶段:I时期为九十年代之前,三、二产业工资比较小,呈缓慢下降趋势,三产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但与二产差距不大,三产就业比重上升较快;第II时期为九十年代初到中期之前,工资差异和三产就业比重上升状况基本延续前一阶段,劳动生产率滞后程度上升明显快于第I阶段;第III时期为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三、二产业的工资比上升迅速,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滞后程度基本延续第II阶段状况或略有提高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小于第II阶段。
图4反映了1993-2002年各省市截面数据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就业比重和工资差异状况,由于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数据不全,样本中没有包括这两个地区。在这一阶段,除三、二产工资比在前期略有下降之外,三者的均值都呈现上升趋势,与图3所示的该时期全国整体状态相一致;标准差的变动也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各省之间的差异性在扩大。利用不同时期截面样本所呈现的区域间差异和差异随时间扩大的性质,可以研究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三产就业吸纳能力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就业吸纳能力的演变是否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
表1主要变量的统计特性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