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的总体现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越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失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之思考。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结构失衡,生产性服务,发展策略
“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的总体现状
2005—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4.9%,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7%)的两倍。我国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201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大幅增长,总额为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但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经济越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越高,全球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70%,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50%,目前我国仅仅是40%。1982年的时候服务业,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仅仅是0.6%,到2009年已经提高到4.2%,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已经排在第五位。当然我们也看到,虽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国家对外贸易的比重只有10%,全球的平均水平达到了20%,很多发达国家,包括英国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0%。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超过了30%,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
(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产业占主导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以旅游、运输、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为主,除去个别年份,三大传统服务部门出口总和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旅游业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最大的部门,1998-2002年出口比重都在50%以上,在2003年后比重有所降低,但是仍居出口第一位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3]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代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部门出口所占的份额却很小,即我国的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相对落后。2009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合计占比达49.3%,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共出口合计占比为22.3%,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
(二)服务贸易法制不健全,缺乏透明度
由于服务产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即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因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普遍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虽然我国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比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与提高,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此外服务业,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透明度原则,又称为“阳光原则”,根据规定,WTO成员方不仅要及时以官方形式公布协议所要求的所有法律文件,而且其贸易政策和做法均应接受WTO贸易评审机构的定期审议,并定期向该机构报告其贸易政策和实施情况,以实现尽可能最充分的透明度。
但由于服务贸易领域缺乏行业性的普通法,如电信、旅游等领域没有专门性的法律,起调整作用的是一些各地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仍至是内部规定,由于各地各部门条块分割,有些规章制度属内部掌握,许多规章制度缺乏透明度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只有在一国的国内法规有相当透明度的前提下,外国服务提供者才能对自己有无进入他国服务市场并在其中运营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承诺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虽然保持国内法规的透明度需要支付不菲的成本,但是,从长远看,其所产生的收益显然高于成本。因为透明度不高的国内法规体系是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在损失为代价的。
(三)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的服务贸易仍是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服务贸易的形式看,由于服务业“走出去”的偏少,中国服务企业到国外开银行、航空公司、商场的很少,“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能把服务业做成品牌的更少,而品牌化这正是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重要特征。
全球服务贸易正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单位,通过生产地的重新配置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实现规模经济。基于信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服务外包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近年来,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积极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并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依托我国已有的各项优势,服务外包的各种业务类型均已在中国出现,其中软件信息技术外包(IPO)发展尤为深入,在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基于跨境交付途径进入国际市场的上海、大连等地区的业务流程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总体上依然属劳动密集型,贸易方式以加工出口为主,如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当中的数据录入等,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4]
(四)高端人才匮乏或流失。服务业的竞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服务业发展基础差和服务贸易起步晚,我国目前这方面的高端人才还很欠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四大因素之一就是生产要素的禀赋情况,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其中高等要素起到关键作用。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服务业,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都是在交易时刻短暂存在的,现代服务贸易以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为主,人力资源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和研发才能形成。随着外资机构服务的进入,在高薪、有效的激励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吸引下,许多高等素质的人才被吸引过去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如何培养人才同时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是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5]
二、当前我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虽然是有目共睹,但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事实上,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失衡,国际竞争力低也反映出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滞后。2004年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的国家已经超过15个。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59.3%,低收入国家为47.5%。而在同期,我国这一比重只有40.1%,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相对于GDP增长来说,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部分低收入国家相比都属于落后状态。[6]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国生产性服务(即生产者服务)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了服务贸易发展快慢与份额大小。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有所改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根据《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7.06%。而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在70%以上。[7]
本来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广告营销、品牌设计、保险、会计、法律和运输等服务活动。形成生产网络和国际营销网络,为生产者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但是我国由于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专业化高水平人才不足、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难以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远未形成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服务支撑体系,从而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总体上看,农村落后于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从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高。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我国东、中、西部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