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实践思维方式与实事求是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哲学是一种把握对象的理论方式。是通过特殊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其根本上来讲。即在于人的实践之中。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实事求是
哲学是一种把握对象的理论方式,是通过特殊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也可以说,不同类型的哲学理论本质上就是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其根本上来讲,也就是在思维方式上的超越和创新。“哲学的秘密在于人”[1]哲学家探究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怎样理解人,理解人的世界和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即在于人的实践之中,在于实践的本性之中。实践的本性应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来理解,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思想方式必然与人的行为方式相适应,而人的行为方式只能根源于人的存在方式……哲学分化世界的思维活动方式恰好是与人类分化世界的实践活动方式相适应的。”[2]人的思想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关系在现实中表现为思想路线对于实践活动的指导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实事求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王传》中,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书中曾称赞汉景帝的三儿子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但对于“实事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即用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运用,却是毛泽东的独到之处。
一、思维方式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特征科学的实践观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而科学实践观的建构又离不开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导;科学的实践观形成的过程是实事求是的过程,科学实践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依赖于实践的检验,而这一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实事求是。
“实践”的概念并不是由马克思最先提出,“实践”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文献中,但还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概念。在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践被理解为一种含义不确定的行为。苏格拉底眼里的“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是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中世纪经院神哲学所理解的实践更多的是一种与神交往的活动,是一种精神上的思。康德在伦理实践的范围内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认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力或功能,它通过规范的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费希特把客体作用于主体称作为理念活动,而把主体创造客体称作“实践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看作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和环节,认为人的认识从理论理念发展到实践理念是概念发展为绝对理念必经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理念比理论理念更高级,是理论向活动转化的中介和桥梁。费尔巴哈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把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的一切活动都叫做实践,并且认为这对于驳斥唯心主义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却把实践仅仅看作吃、喝是、住等个人生活需要,甚至把它看作是卑污的小商人的利已主义活动。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在这段经典表述中,从实践思维方式、从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去理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与旧实践观的根本区别所在。要做到从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从根本上来讲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中的“实事”讲的就是客观实际,这个实际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并不是排除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这个实际,可以说就是人的实际、人的世界的实际,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际,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交互作用的实际。“实事求是”中的“求”是一种能动性,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是人不断超越自身、发展自身的动力。这里的“求”是有批判性的去求,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求。“实事求是”中的“是”指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个规律却也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的。因为人和人的世界都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人的活动中体现和丰富着人的本质。这个世界如果仅仅只是被“发现”,那么这样的世界还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论文大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世界是人的世界,是随人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世界,它不仅仅只是被人所“发现”,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为人所“发展”。
旧哲学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下,从二元对立的思想出发,把“实事”理解为纯粹的客观物质或主观精神的东西,无法真正理解“实事”的内涵。他们要么把“求”看作是一种排除主体性的物质对意识的映射,要么把“求”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妄为。在旧哲学的眼里,“是”指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或者是上帝赋予整个世界的,或者是人的精神自生的。旧唯物主义把这个“是”解读为客观的、自然界生而有之的东西,这样一来在自然观是坚持了“唯物”的原则,但在历史观上却不得不限于唯心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不仅精辟地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而且赋予了实事求是以科学的内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之宗教本质及消亡条件
下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