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一脉相承。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证中国现在实行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独具慧眼的命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p603)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其基础部分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提出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从实践上看,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已存在。只是在过去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生,两者的矛盾并不明显。

在19世纪下半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露出来。生活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亲自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存在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并给人们尤其劳动者带来的生态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了当时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了许多精辟的环境思想。

我们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等著作,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自然辨证法》等著作中,能找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指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一定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警示人们必须充分估计人类生产活动可能导致的长期、更长期的自然生态后果,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生产劳动活动的“社会结果与自然结果”、“近期结果与长远结果”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本世纪自从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2](p384)这些生态思想都成为他们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多次谈到发展观问题,强调环境、人的活动和人本身发展的一致性,尤其是《资本论》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萌芽。科技论文。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针对“以资源高消费,生活高消费”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马克思在理论上首倡资源新型发展模式,“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并且马克思也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出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转换规律:“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p344)

马克思确立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新概念,就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把自然界看做与人类有内在联系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自然界不仅包括其各种生态因子即植物、动物、空气、阳光等维持生命物种的环境,而且也包括人的生命。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内在统一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经济规律,尊重生态环境规律。否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p251)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5](p304)可见,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反自然化”,就必然会被自然的“反人化”把一个结果抹消掉,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不和谐、不协调的异化关系。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鲜明的提出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1.“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理论来源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目的,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状况就是发展的价值目标实现的状况,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以往人本主义的超越,它的深刻、卓越和彻底之处,还在于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科学地论述了以人为本必须以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赋予了每个人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奠定了个人发展的政治基础。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政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推行各项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发了人们谋求经济收入和参与经济建设的极大热情,为个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科技论文。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满足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实践思维方式与实事求是
下一篇论文: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