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的基层干部对互联网存在明显的对立情绪,认为网络热点事件大多是“炒作”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导致“小问题引发大热点”,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领导干部必须要密切联系群众
是群众创造人类历史,领导干部来自于群众,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干部离开了群众事业便失去了根基。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扩大。”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体,忽视人民群众、脱离人民群众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背离的,必将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抛弃。因此,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意识,密切联系群众。
2.从群众是领导干部的基础来看,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列宁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领导干部可算是具有优秀品质的少数人,但他们是群众中的一份子,他们来自于群众,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优胜于普通群众,没有群众也就没有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想要获得相应职位成为领导干部,必须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得群众满意,群众是领导干部的基础。如若领导干部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因为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所以其必将受到群众的遗弃。领导干部想要完成某项事业,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创造精神、引导群众共同奋斗。
3.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看,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只要党和党员不脱离群众,只要党和党员接受监督,只要党和党员虚心学习,只要党和党员不断地进行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就一定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建设,学会管理经济,把我们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分析了我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总结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时,都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领导干部要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三、解决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的思考
密切联系群众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败的关键。针对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针对领导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存在问题,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第一要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史观的教育,令其牢固树立群众主体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意识;第二要教育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三要培训锻炼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从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出发,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化解利益纠纷、消除各方矛盾,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领导干部接受教育培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厂矿实地考察锻炼。上级干部要带头接受教育培训,为下级提供榜样,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风气。
2.畅通干群信息沟通渠道
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必须要使干群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及时体民情、察民意;另一方面,群众要知晓领导干部的决策意图、施政情况等。没有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渠道,很难想象干群之间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既定任务。
了解民情民意,可以通过开通民意民情热线电话,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帮助等途径间接收集;可以通过领导干部值班接访、定期召开信访热点问题碰头会、开展回访活动等方式直接收集;也可以让领导干部派驻基层,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建立联系,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