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浅谈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某些表象上有着太多的相似(如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群众的广泛参与等),很容易使人产生混淆。大众文化又称市场文化,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
关键词:群众文化,大众文化,市场文化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认识十分模糊,常常对两者无法区分。这主要是因为:

1、群众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身理论体系尚在建构中,其发展还远未达到人们熟知的程度;

2、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某些表象上有着太多的相似(如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群众的广泛参与等),很容易使人产生混淆。

关于群众文化的探讨

关于群众文化的定义,群众文化理论界有几种影响相对较大的描述。1988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群众文化词典》(汤友权、胡鹗飞主编)将群众文化定义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198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众文化学概论》(吴一平主编)指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综合性、普及性、传承性的各类文化活动”。1993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群众文化学》(郑永富主编)认为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对群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某些特征。群众文化界对于群众文化定义的探讨过程,实际上又是群众文化人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的过程。这些积极的探索,对于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群众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在众多的探讨成果中,笔者非常认同成都市群众文化专家郑时雍先生的论述。他在他的《<群众文化学原理>教学大纲》中提出,“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他认为,群众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蒙昧阶段、阶级社会的自在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自为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走向了与专业文化艺术“双并举”的成熟阶段。郑时雍先生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概括,从哲学、社会学的维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具体来说,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及“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石出发,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本原、内容特点以及群众文化现象的基本矛盾。郑时雍先生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概括,已经逐渐获得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应当说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成熟的,也就是说,群众文化自从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卓有建树的体现之后,便真正获得了价值观念、物质基础、文化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文化属于主流文化范畴,并随着共产党统治地位的稳步确立,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其文化工具论意义也随着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从而真正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

蓬勃兴起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又称市场文化,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它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一元化语境中,国家对文化生产手段是有严格控制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生产和传播均以表达国家意志和主流话语为最高行为规范。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主流文化对多样性的倡导,为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大众文化就这样以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迅速登场。民众的文化消费欲望和对文化娱乐功能的强烈诉求,则加速了大众文化的膨胀和弥漫。其市场运作机制,解构了既有的文化一体现状,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市民社会对自身文化利益的普遍肯定,满足了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以新的文化内容再造、改变、诱导着民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和审美观念。

大众文化在中国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上已获得成功、对活跃文化产业机制和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意义,而忽视了它与生俱来的先天性文化缺陷。大众文化从来就以中性的面目出现,它没有自己坚持的固有立场,只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只要有利可图,任何文化形式都可以被作为利用的资源。因此,它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商业性、文化构成的泛容性和文化目的的随意性。同时,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的幻觉文化,它向人们提供的文化内容均是以想象的方式出现,与人们生存的现实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这又决定了它的文化主体的异质性。这就构成了大众文化基本的本质属性,并充分显示出它的两面性。

在我国,大众文化由于价值取向与主文化的冲突而决定了它的亚文化性质。但事实上,心灵疲惫的人们仍然愿意在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中实现个人的向往和趣味,实现自己在文化上的自我确认。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总结两点:一是大众文化致命的缺陷以及这种缺陷伴随文化内容的扩张,对当代文化建设形成的巨大的价值冲击;二是大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既表明了它对民众的吸引力和草根特性,又无不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主流文化与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距离感,以及由此导致的单调和苍白。

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总体上讲,群众文化属于社会主义主文化,大众文化属于亚文化。

从文化主体看,群众文化与主文化具有文化主体的同一性,因为它是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指导的,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体地位,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文化实践的主体地位,这与人民群众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是一致的。而大众文化却具有文化主体的异质性,因为大众文化的商业消费取向,决定了它关注的并非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而是对主体“量”的意义的覆盖和传播;从文化构成看,群众文化因起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而具有本源性,大众文化则为了对主体“量”的追求,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而非文化内涵深刻性的追求,所以文化构成上具有泛容性;从价值取向看,群众文化是通过文化艺术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美育性,大众文化的利益最大化,是支配其市场运作机制的价值尺度,故具有商业性;从文化需求看,群众文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主体丰富的各个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本质性特征,大众文化对感官刺激的诉求是寻求主体“量”的覆盖的必要手段,显示出非本质性;从活动方式看,群众文化强调主动参与而具主体性,大众文化中消费一方只是单纯的受众,失去了人对文化的“创造与享受”的统一,显示出单方向的受众性;从文化方向看,群众文化的传播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并不断调整对主文化的偏离,带有方向主导性的自觉,大众文化对流行、时尚的追赶存在盲目倾向,具有自在性;从文化传播看,群众文化具有人际交流和文化关怀的情感化的特点,大众文化则通过机器作为载体,是典型的人机交流;从文化目的看,群众文化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与主文化具有一致性,大众文化因为利益的追求,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目的,故表现出随意性。


参考文献:
汤友权、胡鹗飞 《简明群众文化词典》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
吴一平《 群众文化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郑永富《群众文化学》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
李桂森 男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 大本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思想的契合
下一篇论文:浅谈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及交际原则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