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论文网

时间:2014-02-26  作者:佚名
胡坚(2003)构建了由经济、金融、政治等3个一级指标、22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纽约、伦敦、上海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杨再斌(2004)从城市微观条件、国家宏观条件及周边环境等角度出发,构建了由13项因素组成的解释结构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新加坡进行量化评价与比较。倪鹏飞(2005)构建了包括人才、资本、区位等11个影响要素、23个具体指标的城市金融中心定位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位居2003年我国内地城市竞争力前43位的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王仁祥(2005)从经济、金融、城市和法律政治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五省省会进行了实证评价。孙剑(2006)构建了包括经济、金融、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33个基本指针在内的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位居2003年我国内地城市竞争力前43位的内地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陆红军(2007)通过专家论证和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能级、现状及趋势进行了量化研究。姚洋(2007)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等角度出发,构建了由4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对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上述研究文献与成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水平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借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①大多数以国际金融中心为评价对象,不适合评价区域性金融中心;②大多数强调综合性评价,针对性不足。以王仁祥(2005)指标体系为例,其金融指标仅占46.73%的权重,经济、城市发展和法律政治环境等指标占据50%以上权重,依据其评价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水平,针对性明显不够;③大多数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足,如姚洋(2007)指标体系中,金融制度作为一级指标,其所属二级指标的分值均由专家打分而来,主观性无法避免;④大多数指标体系只考虑了金融发展的绝对水平,而忽视了相对水平,不够全面。

(四)关于国内金融中心具体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国各金融中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

一是对国内金融中心定位与发展目标的研究。潘丽英(2003)、周丽华(2004)、陈志(2007)、陆寇虚(2007)将上海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潘丽英(2003)、吕晓蔚(2008)将北京定位于全国金融中心,薛金房(2009)则将北京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且将朝阳区商务区(CBD)定位于北京副中心。伍晶(2006)、黎平海(2007)将广州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杜秀南(2001)、曹龙骐(2004)、曾毅坚(2004)将深圳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张兴洪(2003)、路妍(2003)将大连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米运生(1999)、余茂才(2002)将武汉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郭思延(2001)、潘秀(2009)将兰州定位于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邱兆祥(2003)将重庆定位于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李伟(2005)、王志扬(2006)、陈跃进(2006)将厦门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范从来(2005)将南京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候红昌将郑州定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吴婷婷(2007)将成都定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

二是关于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址研究。李守荣(1994)研究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主张在一些商品经济和金融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及内陆大城市逐步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以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推动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潘英丽(2003)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金融机构所在地的经营成本;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供给;电信设施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艾洪德、武志(2008)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迁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在东北城市体系中的综合优势最为明显,是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最佳选择。

三是关于国内建设金融中心所存在的问题与约束的研究。傅蓓元(1998)对我国现有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我国多数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先天的自然垄断结构,大多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金融上层结构规模都相对较小,金融结构成本偏高。李嘉晓(2007)在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金融生态角度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设计。闫彦明(2007)以上海为例分析了金融市场功能与金融中心的建设问题,提出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股权分置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一股独大”、“虚假信息披露”、“经营者权力寻租”、“市场操纵”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发展也存在巨大的制度性风险,不少新的市场行为游离于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管之外,这些都会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障碍因素。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陕西省彬县林权抵押贷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国内外金融中心的形成考察-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