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市场中银行资产价格变动的分析,构建传染机制其资产价格模型,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的三阶段理论。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6-201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银行贷款规模下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系统性风险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微观视角,面板数据模型
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作了一个最新的案例。从两只贝尔斯登公司的对冲基金破产——次贷风波爆发,到2008年经济环境恶化,美国房地产和房地美被联邦政府接管,接下来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相继倒闭。随后,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截至到2010年5月,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破产银行总数已经突破200家。在这次危机中,美国银行业遭受的冲击前所未有,其中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就是事件的转折点,标志着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受其传染,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企业客户纷纷撤走未经保险的存款,导致该行因现金用尽而不得不选择破产,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银行破产案。银行业也在2009年创下了自1992年以来最高的年度破产记录。由此可见,美国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其国内传染非同小可。受其影响,全球银行业不同程度被动传染。在欧洲,冰岛三大国有银行失败,导致“国家破产”。英国银行业受损最为严重,亏损和资本减记总额高达682亿美元,名列欧洲之首。德国以总额670亿美元仅随其后,其他受损严重的还有瑞士、法国和荷兰银行业(宋玮,2009)。在亚洲,雷曼投资银行的倒闭造成我国的工行持有1.5亿美元债券,建行持有1.9亿美元债券,中信持有7600万美元债券等等成为不良资产。按全口径统计,包括银行QDII投资与雷曼兄弟编制的指数挂钩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中资银行持有雷曼资产最多可达数十亿美元。综上所述,美国金融危机扩散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传染形影不离,银行业的历史事件成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线,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成为危机扩散的主要路径。本文将从银行业市场的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银行资产价格波动以及其传导的过程,阐述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条件下,银行不良资产对于银行贷款的影响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它的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从银行的微观层次来看,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中产生的损失可能性,这个事件能够沿着一个系统的许多机构或市场的传播,导致一系列损失(GeorgeG.Kaufman,1995)。世界清算银行(BIS,1994)界定系统性风险是市场的参与者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其他参与者违约,并使这种风险状况像链条一样扩散,导致更大范围的金融困难的风险。也就是,在一个或多个银行的资金困难波及或者溢出到其他银行或整个金融系统(SchoenmakerD.,1998)。从这里的定义可以看出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微观层面上就是表现为风险的传染过程,传染机制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核心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量国内外学者研究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最早的研究追溯到银行挤兑现象的研究,主要以DiamondandDybvig(1983)和PostlewaiteandVives(1987)为代表。首先是假设消费和投资风险的一系列模型,也就是存款人可以随机取款,投资缺乏流动性的模型,这些模型提供了银行存在的理由,同时也是银行面临挤兑的脆弱性。过度的银行存款支取迫使银行花费高额成本保证流动性。如果有一个存款人预期其他人会取款,他也会为了避免损失而取款。Diamond–Dybvig模型给出了包括挤兑的多个恒等式,银行挤兑的原因在于人们预期的改变,这个转变依赖于一些太阳黑子(与银行没有任何关系)。ChariandJagannathan(1988),Gorton(1985)提出更加现实的银行挤兑模型,进一步考虑投资风险。该模型中,银行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贷款的真实价值是这些模型的关键因素。只有一小部分存户收到关于贷款前景的信息。不知情的存款人不知道大量提取存款是由在早期消费者还是因为贷款的收益下降造成的结果。考虑到银行的偿付能力下降导致等待取款的队伍变长,不知情存款人的理性反应是加入取款队伍,及早落袋为安。Chari-Jagannathan和Diamond-Dybvig模型在解释银行挤兑的差异在于前者存款人担心某个银行的破产清算使得存款受损,而后者是基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
虽然银行挤文献提供了个别银行挤提的解释,它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许多银行储户提取存款的同时,产生银行恐慌(CalomirisandGorton,1991)。因此,银行挤兑的传染效应需要对明确的银行恐慌模型进行解释。也就是,一个或多个银行的融资困难如何外溢到其他银行或者整个系统。具体的传染机制按照不同的扩散渠道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信息渠道和信贷渠道。在信息渠道中,AharonyandSwary(1983)对于纯传染(行业传染)和噪声传染(特定公司传染)做了区分。纯传染是一个银行的负面信息对所有银行产生消极影响,包括那些与这个银行没有任何关系的银行。噪声传染则是一个银行失败使得具有相同特征的其他银行风险暴露。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