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次贷危机及其发展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制度。文章以制度不完备性为主线,梳理学术界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资本监管的研究。并指出新协议下的资本监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或制度安排依然存在不完备性。正是这种内生的不完备性导致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微观金融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所以要缓解或弱化顺周期性就必须通过对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增进资本监管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资本监管,制度不完备性,顺周期性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丰庭公寓2#405邮编:361005
E-mail:shanna_tong@yahoo.com.cn
银行资本监管制度不完备性及其影响研究评述
摘要:次贷危机及其发展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制度。文章以制度不完备性为主线,梳理学术界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资本监管的研究。并指出新协议下的资本监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或制度安排依然存在不完备性。正是这种内生的不完备性导致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微观金融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所以要缓解或弱化顺周期性就必须通过对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增进资本监管的效率。
关键词:资本监管;制度不完备性;顺周期性
一、引言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自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以来,资本监管成为银行业监管的国际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旧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由于本身制度的内在缺陷无法适应资本监管的需要,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新协议是对旧协议的制度改进,在保持旧协议中资本定义、8%的最低标准、继续采用会计数据以及维持1996年市场风险补充协议等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并引入了对风险更加敏感的风险计量方法,强调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者外部检查和市场约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因其更具有风险敏感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自2004年发布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银行都已经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中。但是,由2007年初开始的次贷危机发展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制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新协议是否已是最优的制度设计?新协议虽然对旧协议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新协议不可能精确地描述或预见与金融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由此引发的风险以及应该采取的行动与措施。因此,新协议不可避免地依然具有内在的制度不完备性。本文将主要从风险监管制度、会计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方面梳理当前理论界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资本监管的研究,分析其制度不完备性以及产生的影响。
二、关于风险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
(一)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
新协议在具体的风险度量方法上除了沿用旧协议中的标准法外,还提出了基于银行内部自测的评级方法,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为防止银行内部评级引发的逃避资本监管要求,新协议还采用权威的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为确定银行资产风险权重的重要依据。计量信用风险的新方法增加了风险敏感度,但对于新资本监管能否有效降低银行风险仍然存在不同的结论:A.Milne(2002)采用动态模型研究银行的资本约束和银行承担风险的动机,发现由于资本约束的实施,会使得银行感觉到在未来筹集一个单位的可用资本比目前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前的行为选择中就可能更加倾向于采用风险和收益更高的资产去弥补这些成本,从而导致银行的风险被放大。ThomasDangla和AlfredLehar(2004)的研究则认为引入VAR模式后的新资本监管更能促使银行降低风险,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考虑了市场风险的因素,同时克服了旧协议中不能细分同一类资产中不同资产个别风险的问题。在国内的研究中,黄宪等(2005)研究了资本充足率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和选择,认为新协议的实施必然使得更加谨慎的态度调整信贷行为,在信贷选择中会降低风险的偏好。针对此次通过信贷衍生品市场的放大产生的经济危机,任婕茹(2009)的研究认为在新协议中关于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并没有较大的变动,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仍然是市场价值与名义价值权衡的结果,这种方法只能涵盖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无法考察表外业务的全部经济风险。并且认为,新协议扩大了银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银行运用衍生品的作法,使用风险缓释技术可降低或转移信用风险,但可能会造成银行承担其他更多的更难以控制的风险。她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表外业务对资本和风险存在显著影响,尤其会扩大银行的风险轮廓,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表外业务行为没有显著作用。即通过资本监管控制银行的风险暴露可能是无效的。
(二)对信贷周期、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新协议中被誉为一个重大改进的是内部评级法的使用。但是,内部评级法将资本要求与信用评级挂钩,采取不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可能会影响信用评级结果。当前主要采用“时点”法(point-in-time,PIT)和“跨周期”法(Through-the-cycle,TTC)度量信用风险。前者是利用借款者当前的资产价格和杠杆比率来度量风险,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建立模型。在经济衰退时,度量的风险上升;在经济繁荣时,度量的风险下降。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