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市场化后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是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其理论依据是(1)非对称的适应性预期机制和(2)凯恩斯的经济变量粘性假说。这两种解释都是各种货币模型的副产品,或者说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首先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得以发现。因此国内外大量的实证文献都采用货币渠道中的相关变量来论证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Cover(1992)采用正负货币供给冲击、Bernanke和Blinder(1992)采用联邦基金利率、Morgan(1993)采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基于政策制定者的声明而设计Boschen-Mill指数都证实了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效应。国内学者如陆军和舒元(2002)和赵进文和闵捷(2005)、欧阳志刚和王世杰(2009)等采用货币渠道的相关变量来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二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强化了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约束(戴金平等,2008)。如果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显著,资本监管约束可借助信贷渠道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因为当银行的资本水平达不到监管当局的要求时,银行信贷不仅受制于准备金约束,而且还受制于资本监管约束。资本监管约束会弱化经济萧条时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信贷扩张效果和强化经济繁荣时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贷紧缩效果,即资本监管通过信贷渠道进入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当然如果信贷渠道显著,信贷配给因素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Blinder(1987)指出信贷配给较强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较强,而在信贷适度和信贷扩张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较小。因此论证资本监管、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之间关系时,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的显著性与否非常重要。大部分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文献都证实了我国存在显著的信贷渠道(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蒋瑛琨、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黄武俊、燕安,2010)。
三、KCC-LM理论模型框架
(一)KCC-LM模型假设
在保持“价格刚性、存在信贷渠道、债券与贷款不完全替代和总需求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等诸多CC-LM模型的假设下,本文增加代表性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和信贷配给假设,其中市场信贷配给程度以参数 表示,当 表示不存在信贷配给(Blinder,1987)。代表性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假设说明如下:①银行资产包括法定准备金( )、贷款( )和流动性极强的政府债券( ),负债只包括存款负债( )和权益资本( )。贷款和政府债券的风险权重分别为100%和0%。假设银行的贷款、存款以及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分别为 、 、 和 ,相应的管理成本为KopeckyandVanhoose(2004)的二次型函数,即 , , , ;②银行面临双约束: , ,其中 和 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如果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当局要求,银行的惩罚函数为 ,其中 ,该假设意味着随着 逐步逼近 ,商业银行的惩罚成本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在减少, 为常数,当 时, ,当 时,监管当局的监管措施非常严厉诸如强制破产清算等,则 ,当 时,则 ;③银行资本金供给外生即 ;④居民不持有现金,货币供应量( )等于银行存款( )。至此,一个包含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和银行资本金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假设架构完毕。根据Walras一般均衡理论,只要保证产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金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则债券市场均衡。
(二)KCC-LM模型
1、信贷市场的均衡。根据假设,商业银行行为方程与约束条件如下:
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后得到银行最优的行为方程组:
(1)
银行信贷的市场需求函数仍为: 。当信贷市场上存在信贷配给时,则均衡条件为: ,稳态附近展开得:
(2)
2、资本金市场的均衡。银行资本金的需求 等于资本金的外生供给,即 。在资本金市场出清的稳态(steadystate)附近展开,整理后得:
(3)
代入(2)式得:
(4)
产品市场均衡函数与CC-LM模型一致,为 。在稳态附近展开得: 。将 代入并简化后得到产出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金市场同时均衡的产出 与名义利率 之间负相关关系的KCC曲线:
(5)
其中 , , , , , , 。
货币市场均衡函数与CC-LM模型类似,为 ,在稳态附近展开得LM曲线: (6)
KCC-LM模型见图2,交点E表示五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