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6经济波动新解: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兼论2007-2008中国经济的“三高”现象-论文网

时间:2014-01-30  作者:金永军,范小雯,陈柳钦
工行从2005年的负增长提高至2006年和2007年的10.2%和12%,建行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06年和2007年的16.7%和13.9%,农行从2005年的9.2%上涨到2006年的12.8%和10.5%。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国有银行的竞争压力,出现了有升有降的趋势。兴业银行贷款增长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19%大幅提高至2006年和2007年的33.9%和23.6%,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贷款增幅略有下降,KCC曲线(此时相当于CC曲线)大幅右移,产出和利率均大幅上升。这说明,政府2007年尽管收紧了货币政策,但由于巨额银行存差存在和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控制手段的弱化,大量资金仍流入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我国流动性出现整体过剩,直接导致了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的“三高”现象,彻底改变了2003-2006年我国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胀并行运行态势。显然,由于银行巨额存差的存在及政府对信贷控制手段的弱化,2007-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尽管存在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性因素)。

上述分析可知,资本监管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市场化改革后的非对称效应。该效应弱化了1997年-2002年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中国经济步入了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同时强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抑制了2003-2006年的过热经济,但银行存差也飞速上升,即KCC-LM模型较好地解释了1997-2006年我国经济波动的四大新特点,此外该模型也揭示了我国2007-2008年经济增长的“三高”现象内在原因。显然KCC-LM模型能对我国1997-2008年的经济波动能做出同一解释,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六、稳健性货币政策:KCC-LM模型视角

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KCC-LM式”的调控实践可用“宽货币-紧信贷”概括,但这与1997-2002年扩张性货币政策应有的“宽货币-宽信贷”基调和2003-2006年紧缩性货币政策应有的“紧货币-紧信贷”的基调产生强烈反差,即为什么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紧信贷”的,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宽货币”的?这内在原因或许就是我国1998年以来稳健性货币政策的真正内涵,即稳健性货币政策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戴根有,2002)。该解释除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责(本文称之为金融控制力目标)之外,还要求“防范金融风险”(本文称之为金融稳定性目标)。而1997-2006年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源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我国成功入世而引发的国有银行的低资本充足率和高不良资产率问题。为化解国有银行存量不良资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中央财力不断下降(张杰,1997;陈野华和卓贤,2006)的前提下,我国金融体系必须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即“宽货币”的特征,以构建国有银行“国家声誉入股+居民存款=银行资本”特殊的资本金结构(张杰,2003),从而为国有银行存量不良资产的化解赢得时间和储蓄资源,而为防止增量不良贷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组成的“共同产权”(张宗新,2002)的前提下,政府必须严控国有银行的信贷规模,确保信贷质量,即“紧信贷”的特征。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成功入世的外部压力,以及政府认识到“金融稳定性目标是金融控制力目标的基础”,1997-2006年金融稳定性目标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对国有银行实行了技术解剖以及技术解剖失败后的产权制度改造。技术解剖指的是1997-2002年政府保持国有银行产权不动的前提下,通过注资、减税和剥离不良资产等手段化解国有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并通过压缩银行信贷控制商业银行的增量不良贷款。产权制度改革是指在保持技术解剖阶段所使用的相关化解不良资产措施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让国有银行上市等措施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根除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孵化机制。因此1997年-2002年名为稳健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2003-2006年名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货币政策都由于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刚性约束而趋于理性无奈,表现在:(1)1997-2002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宽货币”特征由于符合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化解存量不良资产”的目的而被保留,而“宽信贷”特征因不符合金融稳定性目标的“防止增量不良贷款”的目的而被替代为“紧信贷”,而且作为国有银行全权股东的政府受制于金融稳定性的刚性约束也无法利用行政化的干预措施,迫使国有银行扩大信贷,实现金融控制力目标。因此1997-2002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只能是“宽货币-紧信贷”,即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质是紧缩的,金融控制力目标落空;(2)2003-2006年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紧货币”特征由于不符合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化解存量不良贷款”的目的而被替代为“宽货币”,而“紧信贷”特征因符合金融稳定性目标的“防止增量不良贷款”而被保留,而且由于“宽货币”以及国有银行信贷的亲周期行为的存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政府为防止增量不良贷款的“紧信贷”政策不能有效控制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时,作为国有银行的控股股东被迫重启了行政化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直接卡住银行信贷闸口,以达到紧缩信贷的目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金融危机下中美股票指数联动作用的实证研究_纳斯达克指数-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_金融机构-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