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本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伴随着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此过程就是用能带来更高效率的高新技术取代较低效率的传统技术,而次升级与替代过程必然是付出成本。最直观的成本就是放弃传统的技术,对一些企业来说就是放弃部分固定资产、部分就业人员和税收优惠补贴等生产能力[12]。其次就是构建新型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成本,受到构造建材和人工费大幅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改造成本负担增加,在这此过程前期要经历一个经济效益下滑的阶段。再者就是专门服务于早期产业领域的资产会因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过程中丧失功能产生沉没成本[13]。最后就是不同层次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接受为维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博弈成本、交易成本、寻租成本等[1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成本消耗,无论是企业集团还是政府机构都缺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努力的积极性。
3、利益调整不稳定论。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理顺体制机制,难点是调整利益格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利益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质是基本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无论是调整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涉及全面、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投资主导的基本格局下,财富主要向资本集中,向企业集中,劳动者的工资相对较低,劳动力报酬占G D P比重10年左右下降了14个百分点,需要调整资本与劳动基本利益关系的格局[15];而调整分配要涉及社会、百姓和政府的利益关系,增加人们收入消减政府支付成本,尤其是打破依靠行政垄断掌握着资源的垄断集团和特殊利益集团[16]。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得既得利益主体发生改变,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进行博弈,当博弈双方或者多方利益调整方式方法与现有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经济学论文,与市场发展内生的规律相驳,人为地扭曲自然性的发展转变方式必然引发经济利益的不稳定。
4、与传统文化对立论。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逐步成熟:一方面是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相冲突的。“熊黎明(200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传统文化中直观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论的冲突。”[17]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未必适宜我国文化意识上的安平乐命的中庸文化,而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部分政府干部、企业集团中强化了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不立足中国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思想承载能力,即使是已经具备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基础也得不到思想意识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强有力的挑战并以压倒性的优势渗透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中,不排除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带来的国际经济环境挤压,即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但是突然的外部压力急促转变尚处于成熟期与未饱和期的产业,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文化不相适应。
(二)产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观点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主体收益产生影响。通过改变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要用知识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等“人”的智力要素投入,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等“自然”的投入。虽然知识、科学技术等智力要素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到经济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生产力作用,但形成这种生产力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本巨大,短期内收益增量远远抵不过资源高消耗带来的收益,由物质资源消耗转化为智力资源驱动方式短期内内的成本-收益率较低。
2、对政绩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下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求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方面的因素,而与当前以GDP增速与GDP总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相互排斥,目前相当多的地方政府把追求GDP的短期快速增长作为主要任务,大批“两高一资”项目,创造政绩时付出巨大经济成本的付出,而新经济发展方式下放弃这些项目就会影响GDP增速,影响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与发展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扣除环境治理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成本,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则必然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GDP总量提升,影响GDP增长总量与速度指标体系下的政绩衡量。
3、政治风险的影响论文格式模板。以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调整按照优化需求与供给结构,改变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的宏观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部经济失衡引发外部政治风险。发生在美国一类的发达国家与我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失衡到再平衡过程中,考虑到国家之间高度的联动性以及共同的国际制度协调经济学论文,非经济的手段可能成为再平衡的可选择手段,国家之间的政治摩擦与碰撞在所难免,政府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
4、区域集团利益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涉及全面、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从初次分配来看,需要调整资本与劳动基本利益关系的格局。以投资主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格局下,社会财富集中于资本与企业中,而劳动者的财富相对较低;从再分配来看,涉及到调整社会、老百姓和政府等利益主体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增加居民的收入,降低政府的收入。最后的重点在于打破依靠行政垄断掌握资源的垄断行业和特殊利益集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受到区域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
5、管理习惯领导方式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勇立改革最前沿,加强领导行为方式转变。而面对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期,政府领导传统的坐而论道的领导方式必然受到挑战。同时而在改革发展中会涉及一些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政府以全局利益为重排除阻力,而不是再固守以前的利益圈。政府管理者还要勇于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克服习惯安于现状的管理方式,要妥善对待改革与创新、政绩与前程等关系。领导干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看自己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基层的难处、企业的需求,所有这些都将改变领导习惯的管理方式。
三、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经济变革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多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实体活动并没能按照理论界定,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日益突出的经济问题,而且始终没有在实践中落实,所以统一思想认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经典理论指导认识。最初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如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萨伊资本积累增长源泉论,大卫李嘉图的净资本追加促进生产的理论,穆勒的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理论等多是从生产的角度研究。马克思基于消费资料、生产资料两部类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揭示再生产的基本目的,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创新过程伴随着巨大的投资经济增长过程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现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哈罗德与多马对凯恩斯经济增长理论的动态化、长期化进行补充。直到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进一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罗默提出知识溢出模型,以政府政策给予生产知识激励诱使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卢卡斯提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溢出与内部作用。用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型统一经济发展模型要素的角度仪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为源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就在于经济中普遍存在不均衡现象如,刚性、滞后、短缺与过剩,这种结构使得市场调节与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不得以实现经济学论文,主张政府进行结构调整与改革,通过有计划的资本积累实现经济增长。20世纪新古典经济复活舒尔茨提出在资本市场上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人力资本闲置损失,制度主义学派强调经济发展中制度变迁与转化交易的过程,是一种高效益制度向另一种制度的替代的过程,是企业组织与制度的交互作用过程,只有创新成本降低使得制度安排更合理。随着经济发展理论的完善更多的经济因素被纳入其中,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资本积累本身甚至产业革命本身都是诱发经济增长的原因,经典的理论本身也是人们对经济增长认识的完善过程,这就要求统一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也要与经典理论相结合[3。
(二)用发展观念引导认识论文格式模板。国内学术界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按照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定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关注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只不过那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被经济理论界视为同一概念[4]。当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现象,内涵更为丰富的经济发展概念开始在党和国家的各类相关文献里被广泛使用,在政界、学术界、传媒界高频率运用。发展的观念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步步深化。
1、又快又好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低级阶段下的竞争优势集中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决定了我国扩大再生产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多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最为典型的就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这时多是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扩张的又快又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供给结构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出现,经济增长面临供给和需求的双面约束,原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需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8]。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经济学论文,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4]。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