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竞争效应。随着台资农业企业在大陆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领域的延伸,台资农业企业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资金和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优势,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税收减免、土地低价等优惠政策,使其生产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导致大陆本土化的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如生产低级产品就会受到市场威胁。为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大陆本土的农业企业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加快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以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或降低产品的成本。竞争机制必然刺激大陆农业技术进步。
(2)示范与模仿效应。台资引入农业部门不仅可以获得直接收益,还可以通过示范和扩散效应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间接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台资农业企业带给农业部门的先进农业机械、高效杀虫剂、高质量化肥和新品种等会很快向四周扩散,个体农民在台资农业企业工作时,直接了解了产品、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的信息传播与扩散过程,通过观察并模仿,能够促进当地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当地农民在开放中学习、了解台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海南为例,农业是台资农业企业在海南的主要投资领域。至2010年2月经济学论文,海南先后引进台资农业企业累计500家,实际投资约3.36亿美元。台湾九成以上优良品种成功引种海南。客观而言,海南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台资农业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台资千驹公司的带动下,短短十多年间,台湾优质芒果品种基本上取代了海南原来的本地品种,台湾芒果栽种面积由最早的200多公顷发展到了目前的2万多公顷[8]。
(3)产业关联效应论文怎么写。台资农业企业在大陆投资,一方面,台资农业企业为保证农户所提供初级农产品的质量,通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或帮助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台资农业企业在大陆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的技术溢出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为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台资农业企业的投资重点转向农产品加工业,随之带来了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技术。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1000多家,农业利用台资超过15亿美元,先后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600多种,引进台湾农业加工设备4000多台(套),吸收先进的农业种养、加工制造、包装技术500多项,有效提升了漳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在合作形式上,全市企业+基地、企业+农户等新型经济组织达1474个,带动农户52.3万户,种养、收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出口一条龙产业链向纵深推进[9]。
(4)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台资农业企业对当地雇员和签约农户的技术培训是农业技术溢出的基础。经过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其在台资农业企业所学到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溢。据统计,福建省漳州市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经济学论文,围绕漳台农业合作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活动,也有不少当地农民在台资企业掌握生产、加工技术后,自主创业,提升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
3、推动大陆农业产业化和结构升级
当前,大陆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台湾农业产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80年代末即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因此,台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具备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同样是小农经营体制的大陆农业,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早期到大陆投资的许多台资农业企业,目前已成为推动大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许多台资农业企业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同时引进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克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产、供、销相互脱节的弊端,加强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价值,有力地推动着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福建省清流县为例,该县近年来积极引进有技术、懂市场、善经营的台资企业,特别是有实力进行深加工台资龙头企业,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08年,台资企业森源兰蕙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福建清流县建成国兰组培中心。组培中心与台湾多家农业大学合作,引进的台湾农业技术涵盖花卉研发、农作物改良等。目前,森源兰蕙公司已建成福建省最大的国兰组培中心,年产量可达300万株花苗。截至目前,清流已从台湾引进涉农企业近50家,引进宝石斑、四季春茶叶等良种79个,年产值达9.6亿元经济学论文,带动6000余个农户发展,农民年人均增收在1200元以上。在台商的带头示范下,清流农业设施优化提速发展,全县建设滴喷灌、调温、通风等设施齐全的花卉大棚5000多亩,苗木滴喷灌设施2万多亩,高标准渔业养殖基地3万多亩。引进红心地瓜低温膨化、水产高密度养殖等实用技术58项,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10]。
4、带动大陆外向型农业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农产品竞争趋向国际化。大陆的农产品早先由于品质较差,直接导致了大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弱。台湾已形成一套运行较顺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营销机制,占有的农产品国际市场较为广阔,但由于地价昂贵、劳力紧缺,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势必将资金、技术转移到海外谋求发展。自台商投资大陆农业以来,通过台资农业出口企业的兴建,不仅大规模地引进台湾资金,而且更多地引进台湾和世界各地的农业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这有利于提高大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大陆出口农业的发展,提高大陆农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以福建省为例,据统计,2010年台商农业企业出口额约占福建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3;近年来,台资农业企业从漳州海关直接出口额,占漳州农产品直接出口额的49.9%;作为台湾精细农业的代表,台湾花卉产业从技术、营销等全方面提升了漳州传统花卉产业发展水平。近几年,在台企带动下,漳州花卉出口实现年均100%的增长率;罐头、熟肉制品、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花卉苗木、木制家具等8个品种出口量位居全省同类产品首位[11]。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台湾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经济学论文,促进了大陆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推动大陆农业产业化和结构升级;带动大陆外向型农业发展,受到广泛欢迎论文怎么写。然而,由于受到政策和法规限制,两岸农业交流目前尚处于单项、间接、不均衡、非全面性的发展阶段。虽然大陆单方面优惠政策频出,但台湾当局对大陆资金投资台湾农业有很大的限制,且台商在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产业里,其中食品加工占半数以上,种植和畜牧业等纯粹农业产业投资较少。在两岸农业合作中,虽已初步形成一系列农业产业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构建而言,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型台湾农业集团投资大陆不多,台湾转移到大陆的产业和投资项目中,以零散的台湾企业为主,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并没有尾随而来,特色农产品的相关企业并没有紧紧围绕着某一龙头企业或核心产品来运作,有的仅仅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产业链的构建不完善。当前,两岸合作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更多处于发展阶段。两岸农业合作绝大多数集中于农产品加工业和种养业的基本环节;而从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环节延伸出来的可拓展环节,包括旅游观光农业、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等新兴产业、农业高科技研究院、农业教育产业等领域的合作还很少。台湾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研投入较多,技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超过70%;而大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51%[12]。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虽也较快地发展,但更多集中于引进优良种苗、种子和生产加工设备,更高层次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生物科技合作与交流比较少,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基于此经济学论文,大陆仍应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台吸引力。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协议正式生效,为两岸农业有序开展交流合作以及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早收清单中,大陆主动将产自台湾的水果、茶叶、蔬菜、花卉、鲜活和冷冻水产品等18个税号农产品列入早收清单,体现了大陆顺应台湾农业组织和农渔民的意愿和要求,切实关心台湾同胞需求的诚心和善意,是对2005年以来大陆实施的一系列惠及台湾农业政策措施的延续和深化。而且“十二五”期间,大陆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台湾的农业企业看到了大陆广阔的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前景。两岸之间应不断加强交流沟通,更有效地利用海峡两岸的优势资源,更有效地推动两岸农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速构建两岸农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参考文献:
[1]陈萌山.进一步推动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和资源一体化配置[N].北京:农民日报,2010-03-01(1).
[2]赵一夫,薛莉.台湾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特征分析[J].福州:台湾农业探索,2009,(6):8-9.
[3]吴凤娇,李非.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异及其成因分析[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0,(11):73-74.
[4]胡善安.福建省农业利用台资规模继续居全国首位[EB/OL].[2011-01-27]
http://www.fj.xinhuanet.com/njj/2011-01/27/content_21997534.htm.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