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5亿元

 1.5亿元1亿元支出1.75亿元
 居民
图2总量平衡,在本期没有进出口但发生社会储蓄和折
旧提取情况下的政府调控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从对上述简化的社会经济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假定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能全部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无论是折旧基金的提取,还是社会储蓄行为的发生,它们都会造成社会需求的空缺。为了实现和维持社会经济的总量平衡,政府必须在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财政赤字”,来增加“额外”货币的投放,以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制造出相应数量的社会需求,来弥补由折旧基金提取和社会储蓄造成的社会需求空缺。这对于维系社会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居民福利具有重大意义。
下面,本文将在以上对国民经济平衡调节的分析基础上,对一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新产业发展、收入的变动与调节、供求平衡及居民福利改进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新技术产品的出现与工资收入的调节
在各国经济相互交往密切、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加深以及科技全球化过程中科技扩散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在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内部总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使得该经济体中不断出现新的产品产业,并使已有的传统产业的技术得以改进,效率得以提高(周为民、卢中原,1986)[4]。
现在假设一个经济体,就像本文前面分析的那样,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了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的基础上,在本期,在一项“新技术”[①]的推动和影响下,开始建立一项新的产品[②]产业(该产业具有自身可有效运作的产业链条,其产品可直接被居民购来消费)。根据前面对社会经济模型的分析,在社会提取折旧与进行储蓄、政府财政支出全部形成有效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新产品产业的出现,在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同时,也会由于新产业链条上折旧的提取和储蓄的积累导致的社会消费需求短缺而使得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为了平衡供求,政府应该首先选择调节在业居民的工资收入,而不是选择增加对农村居民、城市无业居民、社会较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米德,1992)[5]。因为新产品产业对于传统产业来讲,其产品具有“相对”的高档性、奢侈性和昂贵性。而农村居民,城市无业居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结构与在业居民的消费结构相比,相对比较简单、初级。如果新产品产业出现后,政府选择增加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来谋求消除因新产业的出现而导致的供求失衡,那么,政府这部分转移支付在弱势群体那里很难形成对新产品产业的有效消费需求,因而不利于该新产业的运行与发展。另外,在新产业影响下,政府转移支付的金额将增加(因为新产业出现后,社会总折旧金额和总储蓄金额将增加)。这可能使得弱势群体的人均接受的转移金额过高,从而会产生鼓励懒惰、损害社会公平与社会长远发展效率的不良后果。所以,在一国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和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政府应首先考虑选择调节在业居民的工资收入。
下面,本文就新产品产业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问题,分别传统产业技术不变和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传统产业技术不变情况下的工资收入调节
现在假设在一个只有传统产业、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了供求平衡的社会经济中,在本期开始出现新产品产业[③]。根据本文前面第一部分的分析,新产品产业增加了社会总供给,同时,新产业领域中的折旧提取和储蓄行为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平衡供求和支持新产业的发展,本期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资水平[④](其金额最大应与新产品产业中形成的折旧金额与储蓄金额之和相当),以使在这部分就业居民中形成对新产品产业的足够的实际消费能力。在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员工工资的上涨直接导致该产业产品成本的上升,在折旧率、税率、储蓄率及原材料等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总量平衡,传统产业产值将上升,社会总供给也将因此而扩张。为了实现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政府便通过向弱势群体增加转移支付(其增加额度不能低于传统产业工资增加额的幅度)论文格式模板。这样,社会经济既得以恢复并保持供求平衡,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福利也得到了保障。
比如,假定一个经济体只有一个传统产业——制鞋产业。这个单一产业的经济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了供求的平衡。现在假定该经济体中本期出现了一个新产业——自行车产业。该产业的出现,使得该经济体本期的总供给增加,同时,自行车产业中的折旧提取和储蓄也使得该经济体本期的消费总需求不足。为了克服社会对新产业产品需求的不足问题,政府现在要求传统产业——制鞋产业的厂商本期提高其员工的工资,其金额假定与自行车产业中的折旧金额与储蓄金额之和相当,使这部分产业工人能够购买和使用足够数量的自行车(假定自行车产业最初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因而不考虑该产业的工资变动问题)。与此同时,制鞋产业的厂商会将工资上涨的成本转移到鞋产品的售价当中去。由鞋产品产业工资上涨而被扩张的鞋产品供给所导致出现的社会供求的失衡问题,将由政府通过向农村居民、城市无业居民、社会较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增加转移支付来解决。其结果既有效支持了新产品产业的发展,又保障了弱势居民的消费福利。
假如该经济体中本期又出现了更新的产品产业——轿车产业。轿车产业与自行车产业一样,在本期除了增加社会总供给之外,轿车产业中的折旧与储蓄所形成的消费漏洞也导致了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这时,政府可要求制鞋产业和自行车产业的厂商本期增加其员工的工资,其增加的工资总金额假定与轿车产业中本期因折旧和储蓄而形成的消费漏洞金额相当,使得这两个产业的就业人口对轿车产业具有足够的实际消费能力(假定轿车产业最初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因而不考虑该产业的工资变动问题)。制鞋产业和自行车产业工资成本的上涨,在假定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导致本期鞋产品、自行车产品供给、从而社会总供给的扩张。由此产生的社会总供求失衡,同样由政府通过增加向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来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经济体居民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新产业的不断出现,工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多,而农村居民、城市无业居民、较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的规模将不断减小。与此同时,随着新产品产业的增多,政府向弱势群体转移支付的额度将不断增大(因为社会总折旧金额和总储蓄金额在增大)。弱势居民人均接受政府转移支付的额度会随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提高,因而其消费能力将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其消费福利将不断改善。在上面的举例中,随着轿车产业的出现,弱势居民不仅能消费得起鞋子,而且还会购买和使用自行车。
(二)传统产业技术改进情况下的工资调节
假定在一个经济体中出现新产品产业的同时,其传统产业也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技术改进,从而使传统产业领域开始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演进。其结果是,传统产业的产品售价中,折旧成本相对上升,工资成本相对下降(假定税率、原材料等其他成本不变)。如果假定该经济体的人口规模不变,也不考虑该经济体的对外贸易活动,那么,该经济体传统产业产品的社会供应量,在该产业出现技术改进前后应是相同的。很简单,该传统产业中,较早进行技术改造和跟进的厂商,由于其生产效率提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销售份额而生存与发展下来。而未能及时进行技术跟进的厂商,将因失去市场而退出传统产业。于是,本期传统产业中厂商数量由于技术变革将减少,单个厂商的产量将提高。
由于传统产业中出现了技术改进,该整个传统产业本期的工资总额占本期本产业产值的比重会下降,但技术改进总会使该产业的就业人口下降,加之技术改进后的劳动变得复杂和强度提高总量平衡,其结果是该产业人均工资水平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提高。这种传统产业中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出现的工资增长,能否支持新产品产业的发展,要看传统产业中技术进步的性质及由此带来的人均工资收入增长的幅度大小。如果传统产业工资的增长幅度足够大,并能形成实际的、足够的、对新产品产业的消费需求,那么,新产品产业在本期的出现所导致的供求失衡问题,自然可以通过政府增加对社会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当然,传统产业中由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供求失衡,也应当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来消除)。如果传统产业在技术改进后的工资增长幅度不够大,不能形成对新产品产业的足够的实际消费能力,那么,政府应从社会尊重劳动、促进整个社会长远发展效率和遵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促使传统产业的人均工资得以提高,工资增加额的多少应由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导致的工资增长幅度和新产品产业的性质及其发展情况来确定,但增加工资收入的客观结果应当是对新产品产业形成足够的实际消费能力。当然,由此引起的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以及由于增加工资金额不足,不能弥补源自新产品产业的供求不平衡,均要依然通过政府增加对社会的转移支付来消除。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