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海外跨文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研究_基于孔子学院的调查

时间:2012-02-11  作者:刘超

    摘要:选取美国24家孔子学院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化问卷、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以及实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搜集孔子学院中相关变量的数据并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针对跨文化情境下孔子学院中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深入分析,并对员工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改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孔子学院;核心竞争力;跨文化学习能力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广泛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从2004到2009年的五年中,平均每十天都要诞生一个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坊间对孔子学院这种所谓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的担忧是与日俱增的。孔子学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如:中外方员工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冲突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匮乏、不同孔子学院在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方面不同程度的缺失、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与科研水平长期停留在较低层次等等。这些不仅仅给孔子学院中外方员工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而且对孔子学院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持续发展能力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选取了美国24家孔子学院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化问卷、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以及实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对跨文化情境下孔子学院个人层次、团队层次、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进行研究。
    一、孔子学院中跨文化维度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Dr.Hofstede(1991,2004)开发的跨文化维度调查问卷、跨文化应用能力调查问卷及Dr.WanwenDai(2007)开发的跨文化组织学习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中文问卷和英文问卷两种,发给每一位受调查者时,中英文问卷同时发送。受调查者收到中文英文问卷后,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语言自由选择问卷种类进行填写。
    在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及委托的志愿者教师的大力帮助与协调下,笔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给上述24家孔子学院所有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发放了181份电子调查问卷,受调查者填写问卷后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返还笔者或先提交打印版给笔者委托的志愿者教师,然后由他们帮助整理成电子版,最后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返还给笔者。
    二、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调研问卷的分析
    该次调研中,总共发放问卷181份,最终回收165份。回收的问卷中删除了1份回答严重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数目为164份。经过计算得出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901%。荷兰跨文化理论研究的大师Hofstede认为: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信度方面,认为最低的问卷回收率应该为25%,本研究有效问卷回收率79.01%符合常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所需要的有效样本数量的要求。在填写问卷的所有人员中,教学人员占受调查人员总数的48.44%,行政管理人员占51.56%的比例,行政管理兼教学人员占受调查人员总数的3125%。在填写问卷的所有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占1406%的比例,中层管理人员占20.31%,高层管理人员占17.19%的比例。下面将分别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团队层次及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及孔子学院如何支持和运用跨文化学习展开分析。
    (一)个人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第1题,在孔子学院中,人们互帮互学对方的历史文化。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6.67%的比例。很显然,多数的中外方员工认为在孔子学院中,人们互帮互学对方的历史文化是经常有的现象,这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跨文化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无疑是必要的,非常有意义的。
    第2题,孔子学院给员工安排必要的时间来学习跨文化知识。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33.3%的比例。该题项的答案,为什么双方有如此大的不同呢,笔者认为很可能是美方员工在时间的使用效率上大大高于中方员工。美国著名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陈晓萍认为,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一般对时间使用上呈现散漫的特点,美国人一般对时间使用则具有集中的特点。
    第3题,学院奖励(鼓励)那些进行跨文化学习的教职员工。该题项上,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66.7%的比例。这说明大多数中外方员工认可学院奖励那些进行跨文化学习的教职员工。但是美方员工认为奖励的频率明显地高于中方员工所能感受到的频率。
    总之,以上测试题反映出,所调查的孔子学院基本上还是鼓励、支持并重视员工创造跨文化学习机会的能力的提升。毫无疑问,这对员工个人层次的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受重视程度上,中外方员工认为差异明显。
    以下三个题项是为了测量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设计的。
    第4题:在学院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们彼此公开、坦诚地交换意见。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1%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66.67%的比例。该题项反映出2/3以上中方美方员工都认为上述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第5题:在学院各种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候,通常也会征询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57.1%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55.6%的比例。这说明上述双方都倾向认为人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候,通常应该征询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不应该是偶尔发生的、象征性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乐于倾听的习惯非常重要。交际者所表现出的乐于倾听的语态及体态,这无疑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已经在明白无误的告诉对方自己是虚心的,是非常尊重对方持有的观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这对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非常紧要。
    第6题:在学院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投入相当的精力与时间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中方员工有22.2%的比例。双方员工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综上所述,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受到中外方员工的重视,尤其是收到外方员工的高度重视。比如人们变得更加欣赏彼此公开、坦诚地交换意见的方式;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努力花功夫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等等。不过重视的程度及在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上,中方职员明显逊色于外方员工。
    (二)团队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接下来笔者继续对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上的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变量进行分析。该变量是通过设计以下三个题项展开测量的。第7题: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目标。该题项上,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美方员工有8572%的比例;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的中方员工有889%的比例。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外方员工绝大多数认可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目标。
    第8题:在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在收集信息或讨论之后,能够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动设想。该题项上,没有持否定意见的美方员工有99%的比例;没有持否定意见的中方员工有8889%的比例。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外方员工基本上认可各部门或团队在收集信息或讨论之后,能够有自主权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动设想。这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这种宽松的气氛有利于不断增强团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第9题:在孔子学院中,各部门或团队认为学院会采纳他们关于跨文化活动的各种建议。从表4该题项上测量结果看,双方员工看法也是接近一致。
    综上,中外方员工在以上题项表达的看法,反映出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团队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自己的各种跨文化活动目标;在收集相关信息或讨论之后,能够修正其各种跨文化活动设想;学院基本会采纳他们跨文化活动的建议;这些直接影响到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强弱。
    (三)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接下来笔者继续对孔子学院在组织层次上的跨文化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首先设计三个题项对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进行研究。
    第10题:学院建立有测量目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业绩与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系统。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55.56%的比例。
    第11题: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学院过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经验及教训中获益。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44.5%的比例。
    第12题:学院对用在跨文化交际培训上的时间及资源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572%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选择有时有的中方员工有55.6%的比例。
    目前的调研数据尚不能说明,中美双方判断存在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笔者这里可以大胆推断:数据之所以在对比时存在较大差异,很可能是中外方职员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活动业绩考核机制。中方员工在组织中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方面,获益较少。这是孔子学院在培养员工跨文化学习能力工作方面的遗憾。如果不能很好的改善,必将影响组织的长远发展。
    其次,笔者设计了三个题项对孔子学院中组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能力进行讨论。
    第13题:学院鼓励大家从全球角度考虑跨文化问题。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接近85.7%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6.7%的比例。第14题:在各种跨文化活动上,学院致力于与外部社区的协调,以满足共同的需要。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接近98%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7%的比例。第15题:学院鼓励大家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思考和寻找跨文化问题的答案。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接近86%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67%的比例。以上三组数据表明,中方外方员工对于学院鼓励大家从全球角度考虑跨文化问题、学院在跨文化活动中致力于与外部社区的协调、鼓励大家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思考和寻找跨文化问题的答案方面的做法持有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这也进一步说明所调查的孔子学院中组织与周围环92境的融合能力是比较强的。
    三、结论
    (一)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的综合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从整体上看,尤其是与笔者在两年前所做的关于北美地区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结果对比,笔者对本次关于孔子学院中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结果的感受是喜忧参半的。与上次调研结果相比,当前孔子学院中跨文化学习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组织层次上的跨文化学习能力。从组织层次上看,孔子学院中组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能力、孔子学院中组织为跨文化学习提供引导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提升,这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孔子学院整体的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依旧呈现很弱的状态,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几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孔子学院中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表现出很强的状态。北美,尤其是美国几百年来都是非常推崇个性独立、个人平等,特别重视自我表现,即哈佛大学Kluckhohn(1961)教授所[6]说的:美国人从来都是个体主义至上。虽然Triandis(1995)认为中国人是属于具有强烈传统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华文化圈,但是目前尚无特别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能够证实:中国人的团队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很强。换句话说,无论是具有特别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极力突出自我价值的强个体主义倾向的美方员工,还是具有很强集体主义倾向的中方员工,他们在跨文化情境下的美国孔子学院中共事,双方竟然都呈现出很强的团队层次合作与跨文化学习能力。这是笔者观察到的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上创造跨文化学习机会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水平;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个人层次跨文化沟通能力经过本次考察后,发现还只是具有一般水平上的表现。以上能力水平的高低值是分别从强较强一般弱的角度进行考察的。
    (二)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
    在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7]能力方面,调查问卷暴露出中外方员工的反馈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孔子学院中组织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能力主要包括:学院建立有测量目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业绩与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系统;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学院过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经验及教训中获益;学院对用在跨文化交际培训上的时间及资源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方面。该类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57.14%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0%的比例。目前的调研数据尚不能说明,中美双方判断存在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深度访谈记录及调查问卷分析,笔者这里可以大胆地推断:数据之所以在对比时存在较大差异,很可能是中外方职员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活动业绩考核机制。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涉及目前是否公平的问题,笔者更关注的是该问题的出现将会对孔子学院中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跨交际能力的重要影响及对学院的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毕竟,对任何组织而言,奖罚不明应该都不会是好的征兆。
    此外,从调查问卷看,中方员工在组织中跨文化学习成果的分享方面,感觉获益较少。在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这一需要循环往[8]复的回路中,应该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先前的深度访谈及结构化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推断:在反馈这一环节上并没有充分地吸引中方员工的参与,或者说中方员工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充分的重视与参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计划执行过程中应该体现中外方员工的全面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计划的调整与平衡。这是孔子学院在培养员工跨文化学习能力工作方面的遗憾,也是孔子学院在组织层次上跨文化学习能力的一个缺失,如果不能很好的改善,必将影响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
    (三)孔子学院中个人层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学院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投入相当的精力与时间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该题项中,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美方员工有85.7%的比例;选择经常有及总是这样的中方员工有22.2%的比例。双方员工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方员工认为孔子学院跨文化交际中花93功夫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从事社会交际网络方面研究的社会学者一般可能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复杂,中国人往往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琢磨、设计人际关系,以便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朋友式的人际关系。而相对于中方员工,美方员工反而认为孔子学院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合作关系。这里为什么中方员工认为在相对陌生的跨文化情境下反而很少需要花功夫来建立彼此朋友式的信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习惯于直线条考虑的老外遇到了习惯于采用模糊、委婉、蜿蜒曲折思考方式的中国人,使得美国人也变得复杂认真起来了吗现有的问卷数据尚不能准确解释这一点。不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非常值得笔者继续努力深入地思考下去。
    总之,跨文化情境下,交际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因此孔子学院的个人、团队及组织层次要具备相应强大的跨文化学习能力;跨文化下活动必须要全盘考虑跨文化情境。孔子学院所处的跨文化情境不但非常复杂,而且体现出动态的特点,该情境会随时变化和改变;该跨文化情境是由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构成的独具特性的组合方式的系统;该跨文化情境会变化及改变,具有与组织系统同步进化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以单一、静态的视角去观察研究跨文化情境下的孔子学院的跨文化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孔子学院总部[N]
    [2]戴万稳.跨文化组织学习能力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4]Hofstede,Geert.CulturesandOrganizations[M].NewYork:McGrawHil,l1991.
    [5]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Gudykunst,W.B.CrossCultur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7]Triandis,H.C.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ism[M].Boulder:WestviewPress,1995.
    [8]XiaoYing,RuanGuijun,TianYu.2009年匹兹堡孔子学院工作总结[N].
    [9]Wiseman,R.L.Theorizing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InA.Virding(ed.).Internation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nual[C].NewburyPark:SagePublications,Inc.19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项目案例教学研究_教育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高职院校仓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_教育学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