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广东率先开放,国外资本、技术、管理等,借地区间产业梯度势能,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适时结合,进而形成劳动密集型企业集群。然而,人民币汇率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保护等因素,以及金融危机共同作用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接连遭受冲击,原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下滑。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缓缓回升时期,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应当重塑核心竞争力,再次扬帆出海。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企业,新生代农民工
F4/F6(含F27,除F59)工业经济
广东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以促进GDP增长、带来外汇收入、增加地方税收,广东对国际转移产业来者不拒,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以“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是“三资企业”为载体。当前,广东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以下简称“服装”)、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6类,其轻工产品乃是广东出口值最大的传统优势产品。另外,对于处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来说,主要是通过进入国际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使自身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利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来发展自己,以逐步缩小与价值链高端企业的利润差距。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产品组装线,亦属劳动密集型。即使像电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广东主要还是承接了低附加值、生产劳动密集型部分。
对广东企业而言,在全球化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生产要素成本,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下滑,国际竞争力日渐削弱。
由于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使其出口优势减弱,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差,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等对其出口影响首当其冲,企业利润每况愈下。以纺织业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对于出口以美元计价的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下降2%~6%。此外,还有加工贸易门槛,节能减排等压力。金融危机下,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重点商品,受国家出口政策调控影响甚广,绝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几经调整,但以往国际市场占有率大的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不再,出口仍遇到明显阻力。
2.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有竞争力,可以说,1978年至今,并且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态势好的企业,也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有着其独特的企业核心价值:在国外资本基础上,国外转移技术,西方通用管理理念与我国丰富劳动力的适时结合。农民工是广东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广东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第一代农民工曾长期在农村生活、劳作,始终保留着中国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为了谋求生计,他们怀着梦想,纷纷来到广东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无论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还是福利待遇,都很容易感到满足。此时,人们思想上较开放,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采纳新观念。计划经济思想逐渐消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西方的通用管理理念得到很好推行。顺应产业梯度转移,引进的技术恰好适应我国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含量低,应用简便,能大量吸收低素质劳动力。于是,凭借“物美价廉”,广东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开始产销全球。
图1.广东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然而,珠三角这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甚至靠篡夺工人“血汗钱”维系起来的竞争优势不能长久,也是不可能形成真实核心竞争力的。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老去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渐渐形成,他们是广东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兴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显然,劳动力性质明显改变,而原有的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本质提升,管理理念也缺乏创新,进而,原有三足鼎立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此外,珠三角大多数企业在建立核心竞争力上还把竞争意识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并未能适时拓展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的市场竞争表现为质量、价格二要素为基础的竞争模式,即认为能生产出高质价廉的商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市场,达到自己的经营目标。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渐深入以及商品的日益丰裕甚至相对过剩的出现,“价廉物美”已不再具有经济学上的“稀缺性”。此外,不少企业滥用竞争要素,企图通过大打广告战、价格战等外在直接策略来获取市场机会。但这样的方式并无益于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反而容易造成企业财力、人力、物力甚至人心的耗失。
3.对策建议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